杨祥:中国信托业加速转型 新业务框架日渐清晰
自2001年《信托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信托业步入主营信托业务的规范发展阶段。在经历了2008-2017年间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之后,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我国信托业步入了转型发展阶段。
特别是“资管新规”和“两压一降”监管政策的出台,对信托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托公司不得不面临传统业务衰退与内外部竞争加剧等挑战,进入下行发展周期。
传统业务不可维继,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经过近五年的调整,信托业务结构发生显著调整,新业务发展框架逐步形成。
一、2022年回顾:举步维艰与转型阵痛
《信托法》《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等“一法两规”的先后出台,为信托公司规范发展铺平了道路。
其后,信托公司抓住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房地产与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机会,通过“银信合作”、“政信合作”及各类通道业务,实现了规模的跃升与业务的高速增长,造就了其后黄金发展的十年。
然而,宏观环境、监管政策及行业变化,特别是资管新规的出台,刚性兑付被打破,净值化管理、资金池受限,信托业驾轻就熟的传统业务(房地产、通道业务等)难以为继,信托公司不得不面临传统业务衰退和日益加剧的内外部竞争等巨大挑战。
但少数信托公司并未看清行业趋势,反倒变本加厉、激进介入,风控合规流于形式;不仅如此,个别信托公司没有构建规范的公司治理,频繁与大股东进行关联交易,沦为大股东的“提款机”,这些都为公司埋下了“定时炸弹”。
2022年,行业加速出清。一些信托公司经营困难,业绩断崖下跌,这是公司治理不规范、风险管理体系长期缺失的必然后果。
当然,除了信托公司自身原因外,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是中国信托业陷入困境、举步维艰的直接原因。
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其发展与国民经济状况休戚相关。但经济环境对信托业的影响,远大于其他金融行业。我国信托业在高歌猛进的发展中,深度捆绑了房地产行业,其底层资产在相当大比例是房地产项目,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贡献也高度依赖于房地产业务。
2022年,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特别是新冠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下行压力。同时此前推出的“三条红线”等系列监管政策,叠加疫情影响与居民房地产需求转弱,包括恒大在内的许多房企陷入经营困难,一些房企甚至进入破产重整等程序。
这些都给信托公司造成了不利、负面甚至灾难性的后果。当房地产行业进入“寒冬”、一众房企陷入危机或破产后,部分信托公司频繁“踩雷”,风险项目及不良资产陡增,陷入经营困难的泥淖。
在经济下行与房地产行业危机中,2022年的信托业用八个字来总结就是,举步维艰,转型阵痛。
二、转型成效初现 业务创新多点开花
拨云见日,曙光乍现。
接踵而至的困境危机与风险出清,让行业达成了加速转型、回归本源的共识。各家信托公司纷纷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虽然原有的融资信托和通道信托日渐萎缩,但投资信托得到了充分发展,以资产证券化信托、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为代表的服务信托更是快速发展,而员工利益信托、破产重整信托、预付类资金受托服务信托、特殊需要信托以及慈善信托等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可谓多点开花。
一是家族信托规模持续提升,业务价值日益彰显。近年来,家族信托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根据中信登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家族信托初始登记规模已达4390亿元,较去年末增长25.6%。目前参与开展家族信托业务的信托公司超过54家。考虑到家族财富管理的潜在市场规模较大,而目前家族信托的渗透率还很低,未来仍有很大拓展空间。
按年增长率30%计算,预计2025年末市场存量规模将达1万亿。与此同时,家族信托的业务价值日益凸显,独立商业模式已然成立,对公司品牌塑造、高客捆绑、资产配置等方面的协同价值也日益突出。
二是资产证券化业务占比逐年提升,主动性有所增强。2021年末,信托公司参与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占市场总发行规模的60.03%,占比不断提升。2022年,受内部转型和外部经济下行等复杂环境的影响,占比有所下降,但仍然接近50%(2022年前三季度,信托公司参与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占资产证券化市场总规模的49.54%)。
相比企业ABS,信托公司在ABN业务上的主动性较高,可以负责资产证券化整个交易结构的设计、操作和承销。2022年1-3季度,ABN占比提升至49.33%。
三是产品配置体系逐步建立,TOF发行数量大幅增长。信托公司持续深化科技、数据、投研等要素创新,搭建大类资产配置体系,开始向标准化证券业务转型。
据统计,2022年1-3季度,TOF类标品集合信托规模为1330.49亿元,同比增17.95%。特别是三季度,成立740.21亿元,同比增77.08%,环比增226.40%。其中,华宝信托、建信信托、外贸信托TOF类产品存续规模已超过200亿元;中航信托、平安信托、中信信托、上海信托规模在100-200亿元。
四是探索各类创新性业务,如特殊需要信托、涉众资金管理信托、破产重整服务信托等。这些都是信托公司回归本源业务,发挥信托价值的重要探索。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信托业转型路径已经明确,但行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头部效应凸显。同时,各家信托公司的发展步调并不一致。
三、展望2023及未来:信托业危中有机 机遇大于挑战
尽管困难与危机是当下中国信托业的现状,但危中有机,未来,行业的机遇大于挑战。
从外部环境来说,随着经济社会回归常态,2023年开始我国经济将有望逐渐复苏,为信托行业创造有利环境。而房地产行业的触底反弹、回归稳健发展,更是会为信托行业转型发展提供喘息与过渡的窗口期。
2022年三季度以来,监管从供需两端密集推出房地产积极政策,利好接踵而至。
在需求端,9月29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决定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符合条件的城市政府,可自主决定在2022年底前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新发放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9月30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发布公告,对出售自有住房并在现住房出售后1年内在市场重新购买住房的纳税人,对其出售现住房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予以退税优惠。在供给端,监管发出“三支箭”化解房地产融资压力和流动性危机。
第一支箭是央行、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提出16项具体措施,从开发贷款、信托贷款、债券融资等方面,促进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积极做好“保交楼”等金融服务,缓解房企资金链压力。
第二支箭是央行宣布扩大支持民企发债,为民企发债提供风险分担,民营房地产企业也在支持范围以内。
第三支箭是证监会决定在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5项措施。上述调控政策的出台,加上疫情放开后经济社会回归常态,当前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将有效缓释,同时,信托公司开展房地产相关业务也将迎来较好的环境。因此,明年信托公司的生存环境将有所改善,迎来相对宽松的转型窗口期。
从信托公司自身来说,经过这几年的布局,信托业务的功能和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发展动能日益衰减,新的发展动能日益增强,新发展起点逐步显现。
前面提及,我国信托业正处于转型的阵痛期,原因不仅在于传统业务不可维继,更在于多数信托公司尚未找到足以支撑公司发展的新业务。如果房地产业务与通道业务等传统业务被压缩甚至消亡后,新的业务增长能够弥补其损失,那么信托业也就不存在阵痛之说。
那么,支撑信托公司发展的新业务机会是什么呢?从市场需求及监管政策来看,都指向了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及社会服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私人财富,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大规模财富代际传承以及共同富裕时代的到来,我国民众有关资产管理需求、综合化的财富管理需求以及公益慈善等社会服务需求井喷。这些需求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会与业务蓝海。
我国信托法权威专家周小明博士认为,信托业的私募投行功能将逐渐淡化,而资产管理功能、财富管理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分别对应的是资金信托、服务信托及慈善信托等)将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信托业新发展格局下的主导功能。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随着未来信托业务新分类的最终出台,信托公司传统业务的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以财富管理受托服务信托、资产证券化受托服务信托为核心的资产服务信托,将构成信托公司未来生存发展及角逐竞技的关键赛道。
责任编辑:yangt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