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可转债投资把握“相对确定”的收益机会
2023年伊始,A股表现迎来反弹行情,北向资金频频买入,各大股指强势上涨。不少海外机构积极 “看多中国经济”,持续加码中国股市。
A股上证指数以首月5.39%的涨势开局,创2010年以来最强开局。北向资金一月份净流入1413亿元,首次单月净流入规模超千亿,创2014年以来净流入最高的月份。
01 各方看好中国机遇
所谓投资,就是要在不确定的市场中寻找相对确定的投资机会。
2023年以来A股市场整体修复,外资机构纷纷表示看好中国经济复苏前景。高盛在1月上旬将MSCI中国指数12个月目标从70点上调至80点,半个月后再次上调全年目标到85,预期上涨13%。贝莱德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超过6%。摩根士丹利在今年1月9日提出维持“增配”MSCI中国指数,并将指数全年目标从70点上调至80点。
国内机构在A股兔年首秀后也纷纷给出了积极的新春策略。
中信证券指出,2月A股弹性看科创成长,港股弹性看内需复苏,A股内外资接力效应会更加明显,活跃资金接力配置资金寻找洼地,全面修复行情正在途中,建议继续增配高弹性成长洼地。
海通证券认为,A股2023年正步入牛市初期,当前是牛市的第一波上涨。配置上,成长板块中数字经济或更加值得关注,此外还可关注新能源和券商,2023年全年可重视基本面复苏的消费。政策和技术推动下,数字经济基本面或迎来向上机遇。
数据方面,近期央行发布2023年1月金融数据:1月新增信贷4.9万亿,同比增9200亿,是历史上单月最大信贷增量,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4万亿元;1月末M2余额27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创下自2016年4月以来最高值。虽然M2和贷款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经济活动的增加和复苏,但1月新增社融(5.98万亿元)仍低于去年同期。
中金公司认为,目前地产融资最差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但恢复的节奏可能慢于以往。在地产相关融资恢复偏慢的背景下,信贷持续大幅高增的动力不强,近期通胀总体上行的风险不大,准财政的确仍有较为充足的扩张空间,受益于准财政投向的行业景气度可能会明显高于总体经济。
02 如何寻找相对确定
国内整体基本面向好,但市场还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2023年1月,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创下历史新高。但进入2月以来,北向资金的净流入额有所减少,2月3日到2月8日连续4个交易日呈净流出,同时大盘分歧再现,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强。
不同于1月中下旬的普涨态势,当前大盘反复震荡,市场更多呈现偏主题类的投资热点,缺乏明显的主线。
资本逐利,当下外资看中的是全球衰退环境下中国一枝独秀的预期,加上人民币汇率走高的预期将吸引全球资本涌入避险,但短期资金也有可能获利抛售。短期的杀跌会让普通投资者措手不及,从稳健投资角度考虑,是否存在“进可攻、退可守”的产品,在不确定中寻找相对确定。
目前市场产品非常多,其中固收+这类产品就比较适合风险偏好不太高,又想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这里讲讲适合作为+部分的可转债品种。
● 可转债兼具债券和股票的双重属性,可以像债券一样持有等到到期还本付息,也可以在规定期限内转换为股票,既有债券的防守性,也有股票的进攻性。
● 可转债特点:在规定期限,股价上涨时可以卖出转股,股票下跌时,可转债是债券,可以收息。
从收益看,股票基金>可转债基金>债券基金,风险看,股票基金>可转债基金>债券基金。
从上表数据可以发现,可转债能够在牛市分享一定收益,而在熊市也保证了较好的相对收益,是较好的“固收+”投资品种。
进入2023年后,可转债市场转股溢价率出现新一轮下行,说明转债市场总体“股性”正在变强,正在从“守势”转向“攻势”,符合市场从债券占优转向股票占优的趋势。转股溢价率是衡量可转债股性与债性的重要指标,溢价率越低,则股性越强。目前,可转债市场转股平均溢价率为40%左右,仍有向下空间。随着股性增强,股市对转债市场的影响将大于债市。
03 华宝信托:关于可转债市场的分析展望
我们认为,可转债市场2023年的表现很可能会好于2022年。可转债市场整体虽有一定的转股溢价率回落压力,但预计权益市场在2023年或将有较好的表现,为转债市场带来结构性的上涨收益机会。
随着2022年末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和改善房地产行业预期政策的不断出台,2023年的经济基本面将逐步好转,股市向好的确定性较强。而风险点在于节奏,市场情绪很容易在短期内将预期推到极致,当实际经济复苏的节奏慢于预期时反而会造成一定的市场波动。
可转债市场的风险点在于,2023年无风险利率中枢存在上行空间,转债估值存在一定的压缩压力;一季度内我们建议以防守为主,关注低价转债,更具安全性和稳定性。待估值压缩后,重点挖掘有性价比的可转债个券,选择估值较低且基本面较好的可转债标的,享受权益市场上涨带来的收益。
具体挖掘配置的方向包括:
1、扩大内需是今年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主要发力方向,关注疫情高峰过后大消费板块的修复:食品饮料、交通旅游、餐饮社服以及医疗美容等;
2、金融十六条、地产“三支箭”等稳地产政策持续提出,有助于缓解房企资金链紧张问题,关注地产链的修复:建筑建材、家居家电以及银行等;
3、新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下,国产替代自主可控已形成新的大趋势,关注国防安全、能源安全、科技安全:国防军工、风光储等新能源、信创、电子以及高端制造等。
责任编辑:liu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