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构LP投资论坛2024在上海隆重举行!
中国创投行业格局生变,尤其是作为行业源头活水的募资端,正引领股权投资市场发生全链条的重塑。了解LP现状与新格局,是洞悉并预见一级市场当下及未来的关键。
在5月9日举行的中国机构LP投资论坛2024上发布的《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出资人解读报告2024》,详细呈现了去年以来国内一级市场机构LP的资金流向图。
报告显示,政府资金仍然是国内一级市场的第一大机构LP。在近年来全国LP认缴出资连续下降的情况下,由于政府资金及国资的有力托举,2023年,LP出资额的下滑趋势有所收敛,同比下降为5%。
与此同时,政府资金也释放出了降低返投比例的信号。其中,江西景德镇国控产业母基金,在今年在招募GP时仅设置了0.6倍返投的要求,突破了1倍线。
但有现场参会的头部机构募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GP募资仍然有较大压力,“国资都是招商前置,需要整个团队一起配合先储备好项目。头部机构相对而言资金大头容易搞定,但到最后20%左右的资金仍比较难募。”
逆势增长9% 政府资金及国资仍是出资主力
具体来看,报告显示,作为股权投资市场第一大出资主力的政府资金及国资,2023年认缴出资总额为2703亿元,同比逆势增长9%;占股权投资基金总认缴额的比例达到65.6%,同比比例提升16.7%。
从政府引导基金发布的GP遴选公告,可以窥见政府资金进入股权投资市场的“凶猛之势”。据执中统计,2023年,政府引导基金共发布了189则基金管理机构遴选公告,数量上增长了425%。这也说明了,各地近年发布的百亿量级母基金都逐步进入到正式运营阶段。
政府引导基金的单笔出资规模也呈现了上升趋势。报告显示,2023年政府引导基金平均单笔出资规模为2.56亿元,较之2022年1.93亿元的单笔出资规模,上涨了32.6%。
聚焦区域出资情况,可以看到,合肥仍然是当前国内当之无愧的“风投之城”。报告显示,合肥市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有限公司,无论是投资基金数量(24只),还是认缴基金金额(124.18亿元),都排在了全国前三的位置。
上述合肥市引导基金成立于2022年3月,注册资本200亿元。其总经理王可贵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基金在遴选GP时,更关注GP背后的基石投资者及其产业背景,“比如近期批准设立的16只参股基金中,就有5家具有央企背景,这不仅预示着能保证出资到位,更重要的是他们所能带动和匹配的产业资源。”
产业资源,也是发布会现场LP及GP在演讲和交流过程中被提及的高频词。上述解读报告亦显示,2023年,河南、陕西、河北等多地政府母基金都下调了返投比例,地方政府频繁向市场释放自身资金易得的信号,招商开启“白热化”阶段。
上海科创基金总裁杨斌在发布会现场的演讲中亦提及,大多数政府引导基金都偏向于成长期及成熟期基金,“因为这些基金投向的项目马上能产业落地,并为当地政府实现税收收入。相应地,天使投资及风险投资获得来自引导基金的支持就没那么多。”
机构LP中,另一个保持了稳定出资的,是保险资金。报告显示,2023年,保险业机构共认缴出资954亿元,同比2022年的1097亿元下降13%,是除了政府资金外降幅最低的。
执中创始人兼CEO李淼在发布会现场表示,目前,股权投资已经成为保险业机构的第四大资产配置类别,股权投资规模占资产总规模的比重,去年保险业机构的在股权投资上的资金配置约3.3万亿,占资产总规模的12%,较往年相比有较大幅度提升。但与此同时,因为对资金安全性的要求和风控机制,GP要拿到险资“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产业方以及银行券商等其他金融出资机构,则都呈现出了出资严重下滑的趋势。其中,产业出资方出资金额及笔数双双下滑。2023年,产业投资方共认缴出资2006亿元,较2022年的3950亿元减少49%。
一级市场资金逐步向新质生产力集中
除了要清楚掌握资金的源头活水在哪里,了解资金的流向对各市场参与主体而言同样重要。对资金流向的把握,不仅有利于GP与LP更好地互动,同时也有助于预判接下来各地各产业发展大致走势。
报告显示,2023年度,中国私募股权备案基金总数7689支,备案总规模2.84万亿元,规模同比下降3%。微观层面,备案基金呈现出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其中,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了大多数的基金,其余地方的股权投资行为活跃度则较低。
广东以1100只新增基金以及3389亿元的总新增规模,在私募生态方面领先全国;其年度融资公司数量,也排在全国第一的位置,达2388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去年的新增备案基金规模并未进入前十序列。
产业流向方面,报告显示,2023年共发生融资事件1.68万起,其中,新质生产力产业融资占比超过60%。具体到细分领域,一级市场资金更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领域,这两个赛道无论是在融资金额还是事件数量上,都远超其他赛道。
各经济圈亦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作为主投赛道,而副赛道则根据各地自身的资源禀赋呈现出差异。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地区因高校和研究所众多,偏好人工智能和高端装备;煤矿较多的中三角地区为调整本区能源结构,则更多关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成渝地区背靠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关注新材料领域。
主投赛道高度集中,一方面有利于这些赛道在大量资金支持下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则导致了扎堆投资带来的项目高估值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杨斌在演讲中表示,“2020年开始,教育、游戏以及文化等方面出现政策调整,因此整个股权投资市场的可投项目也出现相应减少,赛道收窄后,大家扎堆投资,扎堆很快就会带来项目估值抬高的后果,机构收益就会减少。机构看到不赚钱后,又开始了更大幅度的收缩,叠加经济下行周期的大环境因素,又进一步出发了更多连锁反应。”
招商银行总行战略客户部股权投资基金战略客户部范源远在演讲提及,机构LP出资策略的随时变化,是其过去几年来在一线实务中最大的感受,这也给GP管理及运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今年的一个变化,是国资平台更加灵活,越来越多的跨区域合作案例将会涌现。”基于此,招商银行也作出了新的尝试以适应变化,包括推出三大服务平台——GP、LP对接平台、招商引资服务平台和被投企业服务平台等。
梧桐树资本同时作为GP和LP的身份,则让其在“投”方面有更全的视角。梧桐树资本母基金合伙人马爽在圆桌讨论中表示,梧桐树资本作为LP,所管理的母基金与政府引导基金对比,进行了差异化和市场化安排,接受投资到注册在外地的子基金,尽管梧桐树资本的母基金有来自引导基金的返投需求,“这样就可以给还差10%-20%才完成基金关账的GP雪中送炭。”
马爽提到的差20%所有才完成基金关账的情况,在GP中并不少见。湘江国投董事长欧阳湘江在发布会现场的演讲中就提到,在对市场一线做调研的情况中了解到,“好些子基金,在政府LP那里好不容易过会了,但其他LP出资迟迟无法到账,最后需要延期;还有一些子基金,合同签了,但账上的资金就是投不出去。”
欧阳湘江进一步表示,在这种大背景下,LP的支持也应该不断“进化”。“作为国资LP,当前我们的定位可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组织出资的角色,可能需要向出资与‘出兵’并重转变,LP作为有限合伙人,责任可能是有限的,但我们的赋能、合作和资源都是无限的,应该成为GP重要的合作伙伴,向项目的介入程度也应该越来越深。”
科大硅谷引导基金资本赋能中心总经理丘梦娅,亦在圆桌谈话中提到了相似的观点。“政府引导基金出资通常会对GP有返投要求,而在实务过程中,投资机构会投但项目不一定会落,所以一方面我们需要提出作为LP的诉求,同时也会助力GP完成项目的返投落地,实现双向赋能、共同成就。”
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发布会全场座无虚席,LP和GP都希望能抓住机会消除相互间的信息差。“危”与“机”总是相伴而来,这场超300家LP和GP共话未来的对策,或许是一级市场机遇乍现的开始。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