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转型FOF,一点经验分享

时间:2024/12/12 16:00:43用益信托网

引子


陷入焦虑的信托同行们越来越多。


项目暴雷可能还是次要的,更关键的是,旧的业务道路已经日渐狭窄,不仅有监管的原因,也有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无论信托公司,还是每一位从业者,转型不再是可以慢慢筹划的事情,变得更加迫在眉睫。

转型方向中的一个重要选择是标品,这也是监管重点鼓励的方向。已经开始转型的信托公司,大多选择了债券投资和FOF这两个标品的细分赛道。

债券我就不多说了,FOF是我最熟悉的,我完整的经历过一家信托公司的FOF业务从零起步、逐渐成长,最终达到百亿的过程,自己管理的信托FOF产品还获得过金牛奖的殊荣。

经常会有小伙伴来找我交流信托转型FOF的经验,其中不乏非标出身的信托经理们。

为什么喜欢来找我?我想可能跟我有点特殊的经历有关,因为我从未在基金或证券行业工作过,是信托体系下内部转型做FOF投资的。

早年间我也和非标的兄弟们去跑过贷后管理,看过抵押物,甚至催过帐,所以这帮兄弟们会更愿意拿我的转型经历来做参考,这显然比“学习易方达”要实用。

聊得多了,我也觉得我的故事和心得体会还是有些可取之处,在行业的困难期,有必要拿出来分享。

能帮到大家最好,或者至少也留个思考的记录吧。

需要说明,以下内容主要是针对信托从业者,至于信托公司要不要往FOF转型,如何转型,我可不敢妄加议论了。不过我的感觉是,未来能够把FOF业务做好的信托公司,恐怕只是少数。

了解资管行业

有人说:什么,我在信托干资管业务这么多年,还要了解资管行业?

拜托,过去的信托业务可不是资管。信托公司的展业方式、组织架构、工作流程,更接近投行。你见过哪家资管机构会把盖章当成核心生产力的?更别说“抢印章”了!

以证券投资为代表的资管行业,有公募基金,有券商资管,还包括保险资管公司等。信托公司要往FOF转型,必然会向这些机构逐渐靠拢。

那对于长期做信托的从业人员来说,就需要拓宽视野,努力进入到人家的圈子里,看看他们的业务模式、组织架构、工作流程是什么。

为什么对个人来说,要去了解这么“宏观”的东西?核心就是一个,解决个人定位问题。

因为在大的转型期,会出现各种变化。别指望在变化过程中,公司会帮每个人都考虑好去向(除非总经理是你舅)。你只有自己提前定位好,转型后适合干什么岗位,什么具体工作内容,才能更好的适应变化,甚至在可能的动荡中占据优势地位。

比如张三原来在信托团队里负责承做,一方面要准备项目相关财务、法律文件,与中介机构做好对接,另一方面要推动公司内部的各种流程。

但这些熟悉的工作在业务转型以后,已经不复存在了,张三就容易陷入迷茫和焦虑,不知道未来自己能干啥。

这种情况下,破解焦虑的一个方法,就是主动去了解基金公司设置了哪些部门,每个部门在干啥,这些部门、岗位的工作内容跟自己过往的经验有没有相通之处。当然这不是为了往基金公司跳槽,而是要从中发现资管业务的规律。

研究部门聚焦各个行业的研究分析,用到大量财务知识,那张三做房地产信托时对地产相关行业财务研究的经验,是不是能用上?(你不会只是copy报表上的数据吧?)

产品部门负责各种新产品的材料准备,与方方面面做好新产品相关事务的对接,那张三细致有条理的文件处理功底、游刃有余的人际关系维护,也许就能够继续发挥价值。

机构部门负责机构客户的产品销售和投后服务,如果张三之前做非标时积累了不少银行、保险资源,说不定转做机构销售会如鱼得水。

当张三知道自己过去积累的非标工作经验并非一夜清零,而是可以在标品领域继续得到用武之地,那至少就有了可以努力的方向。

以我来说,一是曾在风险部门长期负责阳光私募、现金管理等证券投资信托的风险跟踪监测,二是个人积累了长期的证券、基金投资经验。我知道这些经验在标品时代,无论做投资研究还是风险管理都可以发挥价值,所以当年公司转型时,主动申请从一个安稳的中后台岗位转到了FOF投资部门。


除了前线业务人员以外,中台部门也需要主动“跨界”,千万别觉得转型只是前线的事,等前线转完了,自己跟着公司安排就行。

因为转型前和转型后,部门设置可能差不多,但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会发生较大的调整。

比如运营部门,在非标时代工作内容以事务性为主,做好信息的记录、处理即可。但到标品时代,估值核算、证券交易这些非标不涉及的工作会成为运营的重中之重(有的公司不一定把交易放在运营部)。这些工作的专业门槛显然高于常规的运营,会对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对于提前做好准备的人,不失为一种新的职业机会。

比如风控部门,在非标时代可能是地位高高在上的,一定程度上掌控着信托项目审批的生杀大权,所以会被业务部门供着。但到了标品时代,风控的地位通常会急转直下,一方面在标品信托设立时,因其标准化,风控可“审”的内容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在项目运行过程中,风控很难(或者不愿)介入证券投资的风险管理。我曾经在风控工作过几年,能够体会这种落差和困境。

对照基金公司的风险管理部门和岗位职责,就会发现,资管行业的风控需要全面覆盖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事中持续的风险评估,事后独立的绩效评价,是风控部门的重要职能,而事前审查则相对弱化。

在此过程中,会大量运用量化方法和工具。很多信贷审查出身的信托风控人员,如果不具备以上技能,那么相比继续从事风险管理,可能转做债券信评会是更好的选择。


有时候朋友们会诉苦:我不认识那些证券、基金公司的人啊,怎么知道他们内部的事情呢?

我当年经历过这个过程,可以给你们分享一下。

首先,人脉关系很重要。

我在这方面比较吃亏,因为是理科专业,很少有金融行业的同学。但我相信你们很多人是能找到在这些公司任职的学长、同学、朋友,向人家请教一二的。花几顿饭钱,听一听未来的职业建议和参考,很划得来啊。(嗯,你们要是请我吃饭呢,我也不拒绝……)

其次,充分利用好公开信息。

证券基金行业的信息透明度是比较高的,因为有各种信息披露的要求。公司官网、公众号、上市证券公司的年报、基金的招募说明书/年报,描述证券基金行业的书籍、自媒体文章,这里面包含了大量可以帮助你建立认知的信息,只要足够勤奋,一定能有所收获。

第三,抓住每次业务交流的机会。

证券、基金公司都是打开大门做生意的,你的公司平台给你提供了天然的机会去走近他们。比如一场产品路演中,除了交流产品信息以外,你可以尽可能多询问、观察他们的公司情况。这没什么难度,只需要当一个有心人就行,但如果你只知道埋头问人家的投资策略、市场观点,聊完站起来就走,那就没辙了。

深入了解资管行业的架构、岗位、流程,才能跟自己的个人情况做对照,找到未来合适的方向。

当然,很少会有人能完全匹配那个转型后想要从事的岗位,所以下一步重点,就是有意识的改造自己、提升自己,来达到岗位的要求。这个我们下次再聊。


作者:
来源:基 市 徐 观

责任编辑:liuyj

今日头条更多
资讯频道子页-第一短幅
资讯频道子页-第二短幅
资讯频道子页-底部通栏长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