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信托实践养老金融的特色化路径
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行业要做好“养老金融”等五篇大文章。2024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信托公司培育发展养老信托、绿色信托、知识产权信托等业务”。2025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更是细化明确要“拓展养老服务信托业务”。
在此背景下,信托公司如何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养老金融领域做出亮点,既是信托公司践行金融政治性、人民性的体现,更是信托公司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信托业在养老金融体系中的差异化、特色化在于,信托作为一类特殊的金融工具,是天然的养老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除了保值增值的作用外,更有包括财产隔离和保护的功能属性、信托受托财产的多元性、信托产品设计服务养老的灵活性在内的非金融功能,能够与居民养老需求很好地结合。事实上,在中央顶层设计和监管的支持下,信托业在服务养老金融领域已经发展出一套特色化、专业化、差异化的解决方案,走在了金融创新服务养老事业的最前沿。
深刻并准确地把握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养老的切实金融需求 老年人养老最迫切的需求,首先是要解决“钱从哪儿来”的问题 我国居民家庭财产的分布有着“资金少,房产多”的特性,用于养老的资金往往不足。如何拓展养老资金是金融机构服务居民养老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目前的金融产品通常只着眼于如何管理资金而忽视了拓展养老资金的来源。要解决“钱从哪儿来”的问题,离不开通过对居民资产的有效盘活和运用来为养老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居民资产所涵盖的不仅仅是金融资产,还包括不动产、股权等另类资产,乃至于专利权、收益权、知识产权等权利性质的财产,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有全面专业的资产管理能力和工具。以房产为例,其占居民家庭财富的比例接近70%,天然可以为居民养老提供资金来源。“以房养老”也是海外通行的一种养老保障模式,然而由于居民观念、不动产登记和税收等问题,之前的“反向抵押”等以房养老模式没有获得推广,亟须制度突破和产品创新。 老年人养老需求逐步呈现财富管理需求综合化、家庭化趋势 一方面,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财富管理需求趋于综合化,除了财富的保值增值外,财富规划、分配、传承以及服务支付等非金融需求愈发丰富,需要创新金融供给填补缺位。养老财富管理的独特之处在于养老需求的综合化、多样化,除保值增值外,还需要提供财富管理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包括家庭财富统筹规划的需求,在支撑养老保障的同时满足后代教育的需求、家庭财富的保护需求以及在进行养老相关的居住、医疗消费时的资金安全和支付需求等。目前,市场上的金融产品尚不能直接提供相关服务,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创新供给,助力老年人实现美好生活。另一方面,居民在进行养老展开财富规划时逐渐体现出家庭化的特征,需要围绕家庭整体的资产负债表提供长期的投顾陪伴和财富规划服务,但目前金融机构提供的养老金融产品往往仅立足于个人的养老安排。居民的养老规划越来越以家庭为单位,需要从家庭整体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统筹安排财产,而不是以独立个体开展。中国的“4:2:1”家庭结构使得居民有必要将更高比例的收入用于养老财富储备,带来长期财富管理的巨大需求。 老年人群亟须能够提供即期现金流且风险收益特征匹配的养老金融产品 为老年人提供现金流满足其生活需要是养老金融产品的重要使命,这更需要金融机构做好产品设计以及投资配置。资产管理及财富管理机构要通过产品设计和资产配置,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所需现金流以及收益风险特征匹配的金融产品。目前,各类资管机构的主力产品仍然是以实现收益为主要目标,在满足养老现金流等需求方面存在空缺。首先,以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体系为例,其本身设立的目的是在参与者工作期间为退休生活储备资金,因此给与参与者相应的税收优惠,相应的,产品持有期限的要求较长,无法产生即期现金流满足当下退休群体的养老需求。其次,在个人养老金体系之外,还有商业养老金产品,以及增额终身寿及年金险这类以理财属性为主的保险产品。此类产品虽无税收优惠,但有监管牌照赋予刚性兑付属性,作为代价,也要求投资者长期持有并牺牲即期现金流。因此带有当下就能产生可持续现金流,且收益稳定的资产配置类养老产品亟待补充。 老年人群对高质量养老基础设施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 金融机构要加大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力度,为老年人群提供养老设施的同时,也为养老资金提供配置标的。现阶段居家养老在我国依旧是主流的养老形式,一方面与居民的养老观念有关,另一方面与优质养老服务的供给有待提升相关。特别是养老社区、养老医疗和康复等优质养老基础设施供给十分稀缺,无法匹配现有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相比于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设了一些运营管理良好的养老服务项目,目前我国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都市圈,养老基础设施的需求大,为资金久期较长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投资新“蓝海”。 紧抓养老金融痛点,发挥信托的特色化优势助力居民做好养老规划 积极为养老资金“开源”,用好信托财产多元性优势,帮助老人做好多元资产管理 信托财产多元是信托区别于其他金融工具最大的优势之一,可以成为盘活存量资产,为养老资金“开源”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不动产,占居民家庭资产比例接近70%,能够大大打开养老资金来源。 上海信托在“以房养老”信托领域持续耕耘,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在以房养老领域,过去保险机构有过“反向抵押”等相关探索,但并未普及,主要的痛点在于两方面。一是老人的接受程度较低。反向抵押的模式与中国传统的养老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冲突,出于传承、保值增值甚至心理感受的因素,多数老年人对于将房子抵押给银行的偏好和意愿不强,即便是老年人愿意,通常也会遭到其子女的反对。另一方面,在反向抵押模式下,房屋价格波动风险敞口的实际承担者是金融机构,尤其在房地产市场下行期间,可能会给金融系统带来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信托的“以房养老”方案能够从三个维度解决上述模式面临的痛点。在需求端,“以房养老”信托实质是一种“存房养老”,与住房反向抵押不同,老年人无须将房产抵押,并未失去房产的控制权,更符合中国人养老的观念。在供给端,“以房养老”信托对于信托公司而言是服务信托的一类,相较于住房反向抵押,信托公司并不承担房价波动的风险敞口,不会带来系统性风险。在服务端,相较于老年人自行出租养老的模式,信托可以切实发挥财产保护和财产隔离功能。如果老年人在设立信托后将所得租金用于支付养老社区或医疗费用,信托公司还可以为老人向养老机构提供支付服务,有效解决老人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杜绝养老机构“收钱跑路”。 把握养老财富管理需求家庭化、综合化趋势,创设家庭财富管理信托账户,利用家庭财富管理综合服务优势,满足老人金融与非金融需求 依托于家庭财富管理信托账户,除了帮助老人对资产保值增值外,信托的核心竞争优势是能够从家庭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出发,整合家庭资金、房产等多元化财产,并通过财富管理账户发挥支付、规划、传承等非金融属性,还能从受托人的角度出发保护老年人的财产安全。与此同时,信托账户具有定向支付功能和架构优势,能与养老服务机构对接,实现养老费用的代为转付和结算,在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的同时实现一站式养老。与此同时,发挥受托人履职的优势,帮助老年人筛选养老服务机构,实现对养老服务质量的有效监督,同时助力养老产业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 上海信托持续发力打造“家庭财富管理信托账户”,系列业务迎来爆发式增长。上海信托以帮助每一户家庭做好养老家庭财富规划为出发点,现有财富管理信托账户的客户中,60岁以上的养老客群人数占比高达45%,40〜60岁备老客群占比40%,即85%的客户通过财富管理信托账户实现养老备老的目的。与此同时,公司创设的“信睿”家族信托、“睿赢”家庭服务信托、“睿思”个人财富管理信托系列产品线,做到了有序衔接、分类分层的财富管理信托账户体系,相关规模从3年前的90亿元爆发式增长到目前的700亿元,服务了超过1万户家庭。在实现信托账户的财富管理功能方面,公司通过持续的数智化建设和科技投入,不断开发迭代“信睿”“睿赢”“智管家”三大移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业务平台,已经能够实现财富管理账户中客户财富分配、规划等非金融需求全流程线上化操作,大大提升了客户的参与感、体验感和个性化需求。在信托账户支付及财产保护方面,公司开发的和盛系列家族信托产品已经实现将带有养老社区权益的人寿保单或年金保单作为信托财产,由老年人指定公司代为转付信入住养老社区的相关养老服务费,并已经与头部保险机构实现了对接,存量保险金信托规模已经超过360亿,服务了近8000户家庭。 发挥产品设计灵活和大类资产配置优势,设计养老信托产品补足其他养老金融产品痛点,并做好优质资产培育,服务养老资金配置 信托能够利用产品设计灵活的特性,弥补目前其他养老金融产品现金流、封闭期等方面无法满足养老需求的问题。养老信托产品能够兼具备老和养老双重定位,在没有税收优惠和刚性兑付的情况下,发挥信托大类资产配置以及分配条款灵活的特性,设计持有/锁定期限较短,且能产生较为稳定的即期现金流、分红频率较高的养老信托产品,通过持有期限和即期现金流设计,与个人养老金体系及刚兑保险理财产品形成错位互补。此外,信托还能利用在另类资产投资领域积累的优势,深挖养老设施、科技园区等现金流稳定的优质资产,耐心完成资产培育,为老龄群体的长期资金配置提供标的。 针对老年人需求,上海信托正在积极设计具有信托特色的养老信托专属产品。目前,上海信托持续进行稳分红、长久期、低门槛并带有传承、分配属性的特色鲜明的养老信托专属产品的研发。与超长封闭期、即期现金流不足的其他养老产品形成差异互补,也成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体系的重要补充。 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养老服务质量提高 信托能够从客户、资金、资产三个维度全链路地参与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在客户端,信托可以利用产品设计灵活性,通过保险金信托、家族信托、家庭服务信托附带养老服务消费权益的产品设计,发挥资源整合功能,为养老基础设施带来优质客户来源,将特定养老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进行有效匹配,降低养老产业投资方和消费方的不确定性。在资金端,家族和家庭服务信托天然具有资金久期长的特性,适合匹配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长久期资产,而养老基础设施正是可长期培育且未来具有强稳定现金流的资产类型,与家族和家庭信托的资金属性非常匹配。在资产端,信托能够帮助实现养老基础设施投资的退出,通过养老基础设施资产的阶段性证券化,助力解决养老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问题。 上海信托也持续在资产端积极发力,立足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定位,积极参与养老及其他领域基础设施投资,为老年客户寻找风险收益特征匹配的优质资产。公司围绕养老设施、科技资产、绿色资产、物流资产、地产股权等领域挖掘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以股权投资进入对项目和资产进行培育和管理提升,后续通过资产转让和公募REITs等方式进行退出,为老年群体提供匹配养老需求的优质资产,目前已在该领域累计投资约120亿元,并打通了从资产挖掘、产品设计到资产退出的业务闭环。 发挥慈善信托在养老助老领域作用,为养老慈善提供“信托”方案 养老助老慈善信托是信托服务养老的另一大特色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三条明确列示了“扶老”属于公益慈善活动,而养老慈善信托是将信托与慈善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通过公益慈善信托定向扶助老年人群,是信托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上海信托一直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和依托,致力于持续挖掘慈善信托服务社会养老的特色化应用,不断拓宽公司慈善信托的服务范围,努力打造“上信上善”慈善信托品牌。上海信托慈善信托业务形成主动管理模式和受托服务模式两种主要业务模式。在主动管理模式方面,公司在2017年便作为受托人和核心委托人成立了慈善母信托——“上信上善”慈善信托,是金融行业参与慈善领域的首创。在受托服务方面,公司为有明确捐赠方向的社会资金提供信托架构设计、慈善项目管理、开立独立账户、定期信息披露、闲置资金投资等一系列运营保障,充分体现信托公司在慈善助老领域的专业服务能力。2024年,上海国际信托作为受托人发起设立“上善”系列利国利民慈善信托,信托财产用于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教育助学等慈善公益项目,助力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 (作者为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责任编辑:ll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