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银行理财运行态势初探

时间:2025/03/07 11:19:10用益信托网

2024年,银行理财在存款“脱媒”助推下规模高增,也在“股债跷跷板”扰动下增势放缓。展望2025年,银行理财业务的运行逻辑可能有哪些新的边际变化?本文从理财规模、产品布局、资产配置、产品收益以及竞争格局等维度展开分析。


理财规模:存款“脱媒”是重要支撑,预估增量略低于2024年


2024年以来,债市走牛对理财收益率形成提振,叠加存款挂牌利率两次下调、“手工补息”存款整改等负债成本管控举措接连出台,理财收益率“比价优势”凸显,存款“脱媒”(银行存款的吸引力降低,更多的资金流向其他投资形式)助推理财规模增长,全年理财规模增量为3.15万亿元,年末存续规模为29.95万亿元,结束了2022年第四季度理财赎回冲击以来连续两年规模负增的状态。


其中,2024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增长占比为54.6%,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其一,债市走牛对净值化理财收益率形成提振,与存款的比价效应逐步显现;其二,居民整体风险偏好较低,叠加股市震荡偏弱,低波稳健且收益水平较好的理财受到青睐;其三,2024年4月叫停“手工补息”存款后,部分对公存款“脱媒”倾向增强,第二季度单季理财规模较季初增长近2万亿元。综合来看,投资者在较低风险偏好下,对绝对收益投资品种的配置需求更强,促成了“理财规模扩张—配置力量增强—短端利率下行—净值表现优异—提振规模增长”的正向循环。


2025年存款“脱媒”或仍是理财规模扩张的重要支撑,预估增量略低于2024年。展望2025年,信用活动或仍面临一定压力,但政府债券显著增多有望带动社融稳定增长。从近几年理财规模变化来看,2021-2024年理财规模增量分别为3.1万亿元、-1.3万亿元、-0.8万亿元、3.2万亿元,考虑2025年社融增速预期较上年稳中有升、存款挂牌利率有望进一步调降等因素,预估理财规模增量可能在2万亿-3万亿元。2025年,需要持续观测债市利率下行幅度与波动特征、股市是否持续向好从而激励权益类投资增加、居民风险偏好边际变化等因素。


2025年存款“脱媒”或仍是理财扩张的有力支撑,对于“脱媒”强度,需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其一,居民端存款定期化、长久期化趋势或有所改善,利率比价效应带动存款“脱媒”;其二,对公活期(类活期)存款负债成本仍是成本管控的重点,预计对公存款“脱媒”具有延续性;其三,2025年,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的原则下,政策利率和挂牌利率均有望继续下调,从而对存款“脱媒”、资管产品扩张形成双重激励。


产品布局:低波稳健产品仍是压舱石,含权理财等或有结构性机会


2025年,低波稳健产品仍是主要布局方向,但理财产品投资性质、运作模式、业绩基准等划分将更加精细化。截至2024年末,风险等级较低的一级和二级理财产品总规模占比高达95.7%。在经济逐步企稳的过程中,居民风险偏好改善相对缓慢,渠道端对理财的诉求仍以稳健、低波动为主。后续看,开放式运作模式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仍将是理财规模增长的压舱石,截至2024年末,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占比提升至97.3%(见图1),但产品划分维度有望更加精细化。


image.png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稳住楼市股市”,2025年权益类资产或成为理财增厚收益的有力抓手。理财公司具有进行多策略多资产投资来增厚收益的天然优势,叠加“固收+”产品顺应客户稳健投资需求、前期业绩逐步形成正反馈等积极因素,预计理财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固收+”等含权产品的拓展力度,以此来提升投资收益、增强产品竞争力。


资产配置:存款类资产占比或面临波动,资产配置图谱更加多元


2023年以来,低波稳健类理财成为理财新增资金的重要产品线,这类产品通常借助较高比例的存款配置,搭配诸如收盘价估值的私募债等稳定估值方式,作为稳净值的压舱石。2024年以来,在严监管环境下,以上两个稳定净值的方式均被进一步规范。展望2025年,理财资产配置或有如下变化。


其一,存款占比可能面临波动。囿于前期高息存款到期及同业活期存款定价纳入利率自律管理,理财资金在存款配置的切换上,需要统筹考虑流动性变化、收益稳定性。对于现金管理类理财来说,“约期存款”产品可能将逐步淡出,“受限存款”占比限制可能推动部分资金转为同业活期、短期存单或债券资产。


其二,理财大类资产配置将更趋多元。2024年末,债券类资产在理财大类资产配置中的规模占比较年中提升2.3个百分点至57.9%。随着债券市场收益率中枢下行至较低水平,银行理财将更加注重通过加强交易性机会把握、综合运用多资产多策略等方式来博取收益增强,但这也可能使得理财面对更大的净值波动风险。


其三,对公募基金配置仍有较强刚性。2024年末,理财持有公募基金9300亿元,较年中下降1700亿元,但较年初增长3200亿元。第三季度以来,随着债券市场阶段性调整,理财公募基金持仓有所下降,但随着理财规模增长、高息存款配置受限,预估后续公募债基配置仍具有较强刚性。与此同时,加强权益投资是理财增厚收益的重要途径,当前阶段理财投研能力建设仍存短板,配置公募基金或加强委外合作是增强权益类资产投资的有效选择。


产品收益:收益中枢整体承压下行,净值波动幅度或有所增大


根据银行理财登记中心数据,2024年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2.65%,较2024年上半年、2023年分别下降15个、29个基点。展望2025年,随着货币政策总基调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预估2025年或有两次降准、政策利率或有两次降息,银行负债端成本管控举措同步推进。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广谱利率下行将拉低票息收入,但下行空间或有所收窄;另一方面,随着前期高息存款逐步到期或受限,进一步管控存款成本箭在弦上,或将对理财收益形成恒久性拖累。


与此同时,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幅度或有所加大,一是近期稳增长政策持续出台,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探至1.6%-1.7%(见图2),债券市场走势不确定性有所提升,收益率潜在波动性可能加大;二是存款类资产占比呈现高位回落,随着部分存款类资产配置主动寻求替代选择,净值稳定性也将随之趋降;三是前期高息存款、平滑机制等一些相对“擦边球”性质的稳估值手段受限,叠加历史积攒的浮盈逐步释放完毕,理财估值韧性将有所弱化。相应地,为做好久期管理和回撤控制,理财债券配置的组合久期或缩短,也可能进一步对理财收益率形成负向拖累。


image.png


整体来看,在严监管环境下,银行理财进一步规范净值化运作是大势所趋。对于银行理财业绩展示而言,无论是收益率的下行压力,抑或是净值波幅增大的预期,都不利于理财绝对收益表现,进而可能削弱理财产品对居民端的吸引力。但是,相对有利的因素在于,2025年银行体系息差仍具有较大收窄压力,加强负债成本管控是必然之举,存款挂牌利率也仍有进一步调降空间,进而有助于提振理财收益率的相对吸引力。


竞争格局:理财公司机构主体有望扩围,代销渠道拓展成为重要变量


其一,理财公司市占率将进一步提升。截至2024年末,理财公司存续理财产品规模为26.3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的比例为87.9%,占比较年中提升2.6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末,已设立理财公司共32家。随着国股银行(国有股份制银行或国有商业银行)渐次完成对理财公司的布局,近两年,理财公司批设节奏明显放缓,仅2023年12月有浙银理财一家获批筹建,2024年以来暂无新增批设。考虑到理财公司运营对注册资本、专业人才、风控体系等要求较高,理财产品规模需达到一定体量才有望实现盈利,未来存续理财规模较大的上海农商银行等机构或有望获批牌照。


其二,代销渠道拓展情况成为理财规模增速及产品货架丰富程度的重要变量。当前,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等理财公司行外代销机构数量普遍更高。拓展代销渠道是提升客户触达能力的有力抓手,但随着理财公司纷纷加强行外代销布局,渠道竞争也必然更“卷”。对于理财公司而言,要在代销渠道拿到更多市场份额,本质上还是要了解代销行的客群需求,提供更适配的理财产品,根据更精细化的客户画像,平衡好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非银行类机构代销渠道能否放开仍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放开,对理财公司而言,或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


其三,严监管环境下,国股银行理财公司净值表现及市占率差异可能趋于收敛。2022年第四季度理财赎回冲击过后,囿于客群风险偏好相对较低、行外代销渠道拓展相对偏慢、产品业绩表现吸引力稍显不足等因素,国有银行理财公司总规模及市占率一度承压,但2024年第二季度以来,国有银行理财公司市占率呈现震荡走升态势。


后续看,国股银行理财公司净值表现及市占率差异可能更趋收敛。一方面,国有大行合规要求相对更为严格,国股银行理财公司前期对收盘价估值、信托收益平滑机制等稳定净值手段涉足较少,在居民风险偏好较低、净值回撤容忍度相对不高的情况下,对产品综合竞争力形成一定拖累。但是,随着监管进一步规范稳估值手段,叠加后续《理财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办法》出台,对于理财公司收益表现、回撤控制、资产配置等合规性要求将有所提升,预估国股银行理财公司固定收益类产品净值波动性的差异或将趋于收敛。另一方面,国有大行客群基数较大且网点布局广泛,过往理财公司主要依托母行销售渠道,行外代销拓展相对偏慢。但2024年以来,国股银行代销渠道扩展更为积极,后续随着国股银行理财公司代销渠道进一步拓展,较低基数下有助于对市占率提升形成有力支撑。


作者:王 一 峰、董 文 欣
来源:金 融 博 览 财 富 杂 志

责任编辑:liuyj

今日头条更多
资讯频道子页-第一短幅
资讯频道子页-第二短幅
资讯频道子页-底部通栏长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