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解读
事件: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提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针对性解决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
政策背景:提振消费是内需修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虽达69.7%,但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较2023年下降,消费作为经济增长压舱石作用未充分释放。而同时,过去几年我国居民资产负债表的持续恶化使得其消费能力和意愿不断下降;居民储蓄率长期高位运行,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消费意愿难以有效转化为实际消费行为,进而导致消费不振。 为应对经济压力,近年来中央推出了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提振消费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这不仅是应对当下经济困境、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更是构建强大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2024年,政策发力重心开始逐步向消费倾斜,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宏观政策作用方向应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重视消费,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里 “消费” 一词高频出现 32 次,“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更是被列为今年十大任务之首,充分彰显出国家对提振消费的高度重视。 在此背景下,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思路,以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从收入、保障等多角度来促进消费,从中可以看出国家提振消费的决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主要内容:以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激活消费新动能 (一)增强居民收入与保障能力,夯实消费基础 为提高消费乘数,增加商品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成为了扩大内需的主线。《方案》通过延续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动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扩大以工代赈规模等政策保障工资性收入稳定和增长;同时着力激活资本市场,推动社保基金与养老保险入市,严格监管财务造假与违规减持等,形成股市债市联动的财富效应,稳定和促进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加;农民作为庞大的消费群体,《方案》通过盘活农村住房资产、发展庭院经济和林下经济、落实农机报废补贴等措施,强化农民权益保障,同步推进解决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问题。 对于消费乘数的提高,上一步解决了钱流向收入的问题,接下来就要解决钱的流出问题,当前储蓄率的降低需要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减弱生育、教育和养老三座大山带来的压力,《方案》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保障体系:研究全国性育儿补贴制度,将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扩展至灵活就业群体,增加儿科夜间医疗服务供给;提升学生资助标准与助学贷款支持力度,推动高校学科与产业链对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及医保财政补助,全面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针对失业人群实施足额失业金发放,鼓励地方政府向困难群众增发生活补贴。这些措施通过减轻生育、教育、养老等刚性支出压力,系统性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二)优化商品服务供给体系,激发消费动能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品质化,《方案》着力构建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协同发展的供给体系。在服务消费领域,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需求,推进适老化改造与老年助餐服务试点,发展银发旅游和抗衰老产业,同时通过运营补助政策鼓励普惠托育机构发展。文旅体消费通过延长景区开放时间、简化演艺审批流程、发展冰雪旅游和低空经济等新兴业态实现扩容升级,生活服务领域则通过加强家政专业人才培养、完善社区便民网点提升服务质量。 商品消费层面实施“更新换代”战略: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汽车、家电、家装智能化升级,实施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推动二手商品流通试点;住房市场通过专项债券收购存量商品房转保障房、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扩大提取范围等措施释放需求;汽车后市场重点发展改装、租赁及赛事消费,优化二手车交易流程。同时,《方案》强调创新驱动与品质提升,推动传统文化IP开发,促进动漫、游戏、电竞等衍生消费,培育“人工智能+”消费场景,加速自动驾驶、智能穿戴等技术应用,完善低空经济监管体系以发展低空旅游等新型业态。 (三)完善制度环境与配套支撑,破除消费障碍 《方案》通过完善制度环境与优化制度创新构建消费友好型生态。《方案》提到市场秩序整治需聚焦直播带货虚假营销、电视收费乱象等痛点,强化消费维权效能评价与信用约束机制。金融支持体系通过消费信贷贴息、消费基础设施REITs试点、民营企业融资增信等手段提供资金保障。消费场景建设强调线上线下融合,推动智慧商圈改造与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打造夜间经济示范区与社区便民生活圈。 制度创新方面,放宽医疗健康、文体娱乐等领域市场准入,优化跨境消费支付与退税服务,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探索服务消费统计监测新机制。通过破除行政性限制、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监管模式等多维改革,系统性降低消费门槛,提升消费便利度与体验感。这一系列环境优化举措旨在消除制约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供需良性互动的市场格局。
影响及投资线索:居民消费信心和社零增速有望修复,或带来消费板块重估 3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经济数据显示,1-2月社零同比增长4.0%,较2024年全年增速提升0.5个百分点,结束了2024年下半年以来增速持续低于4%的态势;从环比看,2月社零总额较1月增长0.35%,显示消费动能边际改善。1-2月社零数据表明,消费市场在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刺激下呈现边际回暖,但结构性矛盾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仍制约复苏力度。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扩大内需、尤其是提振居民消费,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发布,有望通过消费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和创新,推动消费从“恢复性增长”向“内生性扩张”转变。近几年A股消费板块经历了4年的调整,食品饮料和医药等消费行业的估值和基金配置力度处在历史低位。随着《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落地实施,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稳住楼市股市,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消费者信心将逐步恢复;叠加今年财政、货币、宏观等政策的持续发力修复内需,有望推动消费增速逐渐回升,消费板块估值也有望向中枢回归,消费股基本面和股价或具备向上弹性。
责任编辑:liu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