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设立的三单慈善信托,隐藏着中国家族慈善的新方向?
导 语
5月三单慈善信托设立, 一边是子女对亲人的深情纪念,一边是政策试点推动的制度安排,还有一边,是家族对长期慈善责任的自觉承担。三张慈善信托的面孔,正在共同构成一个时代的慈善画像。
中国的高净值家族正站在“财富表达”的门槛上,在完成财富积累与家族治理雏形之后,如何构建精神共同体、如何将价值观嵌入制度,正成为他们代际协同的重点课题。在中国的慈善格局里,不同于传统捐赠方式,慈善信托以法律契约为载体,确保委托人意愿得到长期兑现,并实现公益资金的稳健管理和动态配置。慈善信托正逐步成为高净值人群与企业家家族实现“价值观传承”“制度化公益”以及“家族精神延续”的关键工具。
今年5月份,几宗由家族主导设立的慈善信托格外引人关注。它们不仅展现了信托架构的灵活性,更呈现了中国新一代财富家庭在代际协同、文化传承与社会议题介入上的多元选择。
家族前辈和后代之间的善意传承
在即将过去的5月,三个风格迥异但同样具有开创意义的慈善信托在国内先后落地,分别由已故企业家后代、青年艺术家、女性企业家母女发起,以不同的方式回应社会痛点、传递家族精神,并借助信托制度这一现代工具,让善意得以持续、稳健地兑现。
1.企业家精神的延续:许刚慈善信托的“职业教育回馈曲线”
2025年5月28日,一个承载家族情感与社会责任的慈善信托项目在河南焦作正式启航。龙佰集团创始人许刚先生辞世一年之际,其家人以慈善信托的方式将其生前“重教育、兴实业”的理念延续。设立于焦作的“许刚慈善信托”,首期规模达1000万元,重点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慈善信托受托人表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该慈善信托出资100万元设立许刚慈善职业教育助学金,由焦作市慈善总会统筹和管理。
该信托代表了一个典范路径:通过信托结构,实现家族遗志的“永续性执行”。相比传统的捐赠或设立基金会,慈善信托具有法律刚性、财产隔离、受托执行、信托目的恒定等优势。
2.艺术家的家族记忆与社会情怀:百鸟朝凤慈善信托的“音乐+公益”路径
华润信托近日设立的“百鸟朝凤慈善信托”,由青年钢琴家叶子宸发起,其灵感源于祖辈传承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百鸟朝凤》,它的作者刘凤鸣正是委托人叶子宸的曾祖父。该信托旨在支持音乐文化传承、推动音乐疗愈项目,尤其关注特殊儿童的音乐接触与心理健康发展。更为创新的是,该信托采用“双受托人”模式,由华润信托与公益机构“善家慈善信托服务中心”共同管理,专业分工明确,治理结构完善。
在这一案例中,家族文化资本、青年影响力与制度化慈善执行工具实现了高效整合,也提供了家族新一代以“兴趣驱动、社会关怀”为内核展开慈善行动的新风尚。
3.心奕・陈秀娜关爱她慈善信托(2025):女性视角下的代际协同与社会创新
由全国三八红旗手、企业家陈秀娜女士与其子女共同设立,该信托于2025年5月21日正式备案,聚焦女性弱势群体的心理支持与权益保障,构建了“银行财务顾问+信托受托人+家族参与”的多元合作模式。
中国银行作为财务顾问提供投资建议,国投泰康信托则负责项目执行与监管,形成跨界联合的制度样本。该信托引入了心理学者与社会学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并设立女性公益议题孵化机制,是国内首单明确关注“女性+心理健康”的家族慈善信托。
三单慈善信托对比:价值、结构与精神路径
从 “许刚慈善信托” 、“百鸟朝凤慈善信托” 到“心奕・陈秀娜慈善信托”,从 许刚、叶子宸到陈秀娜,从一人纪念到跨代共建,从教育助学到性别赋能,中国慈善信托的样本库已不再只是“家族财富的具象”,而开始成为“家族精神的印记”。
这三单慈善信托,不仅各具结构特色,也从不同角度呈现中国慈善信托的“精神谱系”:
从纪念到觉醒:精神动因日趋多元
许刚慈善信托体现了第一代企业家精神的“制度化传承”;
百鸟朝凤则凸显“青年艺术家以音乐为媒介,主动介入社会议题”的表达诉求;
心奕・陈秀娜慈善信托更迈向女性议题的系统性回应,并通过母女协作的设立模式,实现了代际精神共鸣。
信托机制专业化水平提升
三单信托均采用了受托人+顾问委员会+执行机构的复合型结构;
项目评估、拨款机制、外部监管逐步规范化;
部分信托将“可持续收益项目”纳入资助体系,避免单次性捐赠的不可持续困境。
议题深度逐步增强
从最初对教育资助等“物质层面”的聚焦,演进到对心理健康、性别平权、文化疗愈等“精神议题”的触达;
显示出中国新一代家族不仅“为善”,更在乎“善的方式与质地”。
趋势跃迁:正在发生从财富创造者到精神继承者
通过对今年5月份新设立的三单慈善信托纵向解读,我们发现慈善信托的功能悄然从单一捐赠工具跃迁为“价值观治理”的家族制度基石。
自2016年《慈善法》确立慈善信托法律地位以来,这一新兴制度在中国落地生根,并在近三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实现从规模到深度、从形式到精神的跃迁。《家族办公室》杂志查询到,截止2025年5月30日, 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显示2,429 条慈善信托备案数据,覆盖扶贫、教育、医疗、环保、文化等多个领域,财产总规模超 94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5%以上。
尽管相比欧美动辄百年传承、千亿体量的慈善信托体系,中国仍属“起步期”, 包括慈善信托税收激励机制、资产隔离保护机制、跨境慈善机制等仍存制度空白,但从架构设计、功能定位到治理方式,已初现体系化雏形,并以下几点趋势:
1. 设立主体的多元化
越来越多家族与个人主动参与慈善信托的设立,不再局限于大型企业或信托公司主导;
2. 主题呈现“精神多元化”
从灾难应急转向长期议题:例如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等基础公益方向仍为主流;
新兴议题浮现:女性健康、心理关怀、艺术疗愈、文化再生、青年创业等成为新一代慈善信托的关注焦点;
精神表达更为突出:新一代设立人更看重慈善信托的“情感延续”与“个人使命感”体现。
3. 架构与治理不断优化
信托结构从“单一委托+单一受托”模式演进至“多委托人+治理委员会+专家顾问”机制;
运营上引入公益组织、家族办公室、专业顾问等多方合作;
制度设计逐步接轨国际规范,部分项目已具备可持续资助、透明问责和独立监督三重机制。
不动产登记释放“善意”:上海慈善信托“双受托人制”神助攻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5月29日,上海市刚好在全国率先开展慈善信托“双受托人制”下不动产登记改革试点,首次将慈善信托下“公益受托人”与“运营受托人”的不同法律角色正式写入不动产登记簿,标志着中国慈善信托制度的“物权层级”创新。
从工具层面看,这是一次产权制度对慈善信托治理结构的响应。对于正在思考如何用实物资产表达慈善精神主张的家族来说,这一制度将为慈善信托提供更加稳定和可信的落地支点。
TIPS: 上海试点的“善意”逻辑:
双受托登记入表:将慈善信托设立时指定的“运营受托人”(如公益组织、专项委员会)与“财产受托人”(如信托公司)并列登记,实现“名义持有+实质管理”的制度协同;
公益权属登记确认:不动产产权性质标明为“慈善信托下公益财产”,享有有限税收豁免与监管弹性;
退出机制透明化:若信托目的终止或变更,不动产流转可由双受托机制共同决策并报民政备案,强化善款善用与资产安全。
此项制度落地,首次让慈善信托的非货币性资产纳入权属系统的可识别治理框架,极大地拓展了慈善信托的适用空间,尤其适用于如下场景:
家族捐赠房产用于运营艺术空间、心理支持中心、女性庇护所等公益设施;
利用城市更新项目中的老宅、厂房转型为“家族纪念型”公益用途(如教育奖学金办公点、社区图书馆);
子女代际接棒管理运营类资产,又不拥有法律产权,防止误用或家庭纠纷。
结语
慈善信托的未来,不在于金额之大,而在于设计之深、治理之优、影响之久。未来5-10年,中国家族慈善信托有望在以下方向上深化演化:
从“定向捐赠”向“议题运营”进化:慈善信托不再只是资金通道,更是议题表达平台;
从“单向布施”到“共创式治理”:越来越多慈善信托采用参与式结构,引入家族、专家与公益组织共同决策;
从“为善”到“善的制度”:家族慈善走向制度化、结构化、长期化,将成为中国慈善生态的核心支柱之一。
随着慈善信托制度的日趋完善,随着越来越多家族成员主动深度参与到慈善捐赠设计与慈善信托设立运营之中,未来慈善信托的架构设计、项目评估、信托治理、影响力衡量等专业服务,将成为家族办公室提供的标准模块之一,而非附属咨询。
责任编辑:liu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