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资管2023年投资展望报告
2022年即将过去,岁末年初,正是对2023年谋篇布局的好时机。展望2023,投资主线将如何变化?哪些机会值得重点关注?本文分享了平安资管对明年宏观经济的最新研判,以及对中国股债市场2023年投资机遇的展望。
一、核心结论
1、宏观经济: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高于今年
明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可能普遍陷入经济衰退阶段,而中国将逐步迈向复苏,并成为为数不多经济增速能够实现环比提升的经济体。从节奏上看,伴随疫情闯关达峰,二季度开始经济复苏有望获得更大动能。目前防疫政策和地产政策均已出现积极转向,后续需要验证盈利数据能否实质性改善。
2、股票市场:关注疫后经济复苏带来的机会
明年股票市场预期收益率可能得到明显修复。节奏上,未来2个季度仍处于盈利下行周期,信用环境趋稳主要带来市场的结构性机会;明年下半年,估值和盈利有望形成向上共振,市场可能迎来更大行情。结构方面,在防疫和地产两大核心政策超预期转向后,市场主线在于疫后经济复苏带来的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消费+科技成长两个方面。
3、债券市场:利率震荡 注重节奏和结构
明年利率可能呈现震荡走势,中枢小幅上移,即非单边牛市,也非单边熊市,节奏和结构更为重要。节奏上,年初关注超调修复机会;3-6月疫后经济活动逐渐恢复,利率上行压力更大;三季度则可能面临经济补偿性恢复短期见顶叠加海外衰退冲击,带来年内最重要的一波利率下行机会;四季度之后宜更关注通胀上行风险,利率或再度走高。
二、宏观趋势
1、明年中国经济增速或将高于今年
疫情冲击及差异化的防疫政策应对,使得最近两年中国与海外经济周期出现明显错位。明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可能普遍陷入经济衰退阶段,而中国将逐步迈向复苏,并成为为数不多经济增速能够实现环比提升的经济体。
2、明年二季度可能进入经济复苏周期
1)从节奏上看,伴随疫情闯关达峰,二季度开始经济复苏有望获得更大动能。
2)结合库存周期来观察:本轮工业企业补库存周期在2021年底触顶,2022Q2疫情导致阶段性被动补库存,后续仍回到主动去库存通道,预计明年年中之前企业部门仍将处于去库存阶段,但下半年逐步转入补库存阶段。
3、经济复苏弹性有待政策效果显现
微观信心的重建需要政策层面做出主动调整,并形成更加清晰的经济增长路径。目前防疫政策和地产政策均已出现积极转向,后续需要验证盈利数据能否实质性改善。
4、货币政策暂时不会形成明显约束
考虑到明年相对温和的通胀环境(预计全年CPI中枢1.6%、PPI中枢-0.8%),上半年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宽松的必要性很高,全年社融增速也有望保持平稳、略有改善,支持股票市场估值的稳定。
三、股票市场
1、股票市场回顾
观点1:2022年A股经历杀估值行情
2019-2020年,A股市场走出2018年熊市,经历连续2年估值修复带来的牛市行 情;2021年,上市公司盈利高增长对估值形成一定程度消化,市场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牛市行情;2022年,市场进入业绩持续下行周期,盈利难以继续提供正贡献,市场遭遇全面杀估值的熊市行情。
观点2:内外部复杂环境引发市场调整
今年市场大幅调整的背后,既有外部黑天鹅事件带来的负面冲击,更是内部宏观不确定性在资本市场的映射。但是,向明年展望,内部和外部环境均可能发生积极变化,股票市场有望逐步走出熊市。
2、股票市场展望
观点1:目前企业盈利处于下行周期后半段
结合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及周期历史规律看,未来2个季度,判断A股市场仍将处于盈利下行周期;业绩趋势性上行要等到明年下半年,届时市场也有可能迎来更大机会。
观点2:明年市场整体收益率会明显高于今年
A股:尽管11月以来市场已有一定程度反弹,但无论是从股债吸引力等跨资产估值比较维度,还是从宽基指数/行业指数相对估值维度来看,目前股票市场整体仍然处于略偏低估状态,存在一定的估值修复空间。节奏上,未来2个季度仍处于盈利下行周期,信用环境趋稳主要带来市场的结构性机会;进入明年下半年,估值和盈利有望形成向上共振,市场可能迎来更大行情。
港股:对于2023年的港股市场,可以相对乐观,前期持续压制港股市场的逻辑已经出现明显改善:一方面是国内防疫政策的大幅优化和地产融资政策的放开,带来对明年经济基本面恢复的信心;另一方面是伴随美国通胀数据的改善,美联储货币政策态度趋缓构成港股流动性环境的企稳。11月以来港股市场情绪已有改善,估值也从前期极端水平向上修复,但相对A股折价依然显著。
观点3:疫后经济复苏带来明年主要的投资机会
1)防疫政策放开力度很快,目前正在经历疫情闯关达峰的过程,明年围绕消费场景恢复、广义消费品等多个维度的泛消费板块将迎来“困境反转”的契机。
2)房地产经历了融资端政策超预期放松、需求端政策局部打开的过程,从销售端来看,政策效果还不显著。伴随保交楼、救主体政策推进和需求端政策配合,明年地产链整体有望受益于销售数据的企稳。
3)兼顾安全与发展将是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建设和市场投资的重要线索,围绕安全/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相关逻辑,未来几年可能涌现出一批政策支持引发趋势性改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半导体、计算机、军工、机械、新能源、医药、农业等领域。
四、债券市场
1、债券市场回顾
观点1:强预期主导,利率先下后上
1-5月:需求偏弱+上海疫情冲击,经济受挫,降息降准先后落地,但利率在稳增长的强预期下,窄幅震荡,下行动力不足;
6-9月:疫后小复苏,资金利率整体维持在1.7%的非常规低位,其中8月MLF降息超预期,利率下行,10年国债创下2.58%的年内低点;
10月-至今:疫情再度冲击,经济回落,但资金利率持续收紧、防疫政策优化地产政策加码,叠加理财赎回冲击,利率大幅上行,10年国债创下年内高点2.92%。
观点2:债市与基本面相关性有所弱化
在跨周期调节思路下,基本面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联较以往周期有所弱化,上半年经济相对强劲、物价高并没有引发货币政策收紧。下半年 7月全面降准,货币政策也并没有进一步宽松,这表明基本面对债市的影响有所弱化。
观点3:信用债违约金额有所下降,但违约主体数量逆势上升
此轮债牛起于2020年底永煤事件之后的信用利差峰值;在历时两年的资产荒推动下,叠加2022年以来疫情防控难度加大、宏观经济持续转弱、货币政策宽松,信用债收益率和信用利差均压缩至历史低位水平。但自8月下旬以来,随着资金面的趋稳和转紧,慢牛难以为继;在预期反转和理财赎回负反馈推动下,两年债牛终于终结,债市演绎了极致反转行情,转熊速度超过2020年大宽松退出的节奏、接近2016年末债灾的表现。
2、债券市场展望
观点1:过渡之年,震荡走势
基本面看,明年是经济活动走向正常化的一年,经济周期走向复苏的过渡之年。政策面,货币政策经济企稳前合理宽松,经济企稳后转向中性。市场环境会由今年的“信用下、经济下、宽货币”逐步转向“宽货币/中性货币、宽信用、经济上”,即牛尾熊头的特征。明年利率可能呈现震荡走势,中枢小幅上移。宏观背景及利率走势类似2012、2016和2019年,即非单边牛市,也非单边熊市,节奏和结构更为重要。
观点2:货币政策预计保持中性偏松,继续实施结构性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去年是灵活适度)。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观点3:超预期的大型违约发生概率较低,预计23年违约率有所下降
超预期的违约冲击发生概率较低,预计未来一年信用债边际违约率有所下降:当前信用瑕疵明显的大型主体风险已暴露得较为充分,陆续发生了实质性违约。考虑国企债务管控强,国企和城投的债券偿付仍有保障,预计不会出现大面积违约,未来1年内信用债违约率有所下降。
弱资质主体的违约料持续暴露,持续分化将是信用风险演绎的主逻辑:弱城投以及基本面差、债务压力重的民企,会承受更大的再融资压力,个体风险事件可能会对同类型企业或金融机构造成风险传染,中低等级信用利差居高不下也在印证这种分化。
五、大类资产配置
责任编辑:liu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