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信托市场景气水平略有改善 景气指数为46
本月信托市场景气水平略有改善
2023年7月,最新用益信托市场景气指数为46,较上月同期相比,本月信托市场景气指数止跌回升,信托市场景气水平又呈现波浪起伏态势,整个景气指数依然处于50%分界线之下。较去年同期相比,景气指数亦小幅回落。当前,信托业正处于深度转型期,信托公司要加快提升自身的各类资产获取能力、募集能力,加快落实净值化管理并逐步扭转投资人的投资偏好,这需要信托公司自身功力的修炼,也需要行业的共同努力。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当监管理念成为行业共识时,真正的投资者教育过程才能正式开始,行业才能实现脱胎换骨的改革,期待信托业再次实现高质量发展。
各分类指数表现
从本月各分类指数环比来看,除成立规模指数有所上升外,其他各类指数呈现小幅回落,其中,成立规模指数1上升幅度较为明显;而从各分类指数同比来看,发行规模指数1及成立规模指数1有所提升,而其他三个指数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尤其是成立规模指数2及参与公司指数,均呈现2位数字的下降。另外,从7月份社融数据来看,本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459亿元,同比少增3498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5282亿元,同比增速8.9%,较前值继续下滑0.1个百分点;M2同比10.7%,前值11.3%,M1货币供应同比2.3%,前值3.1%,M0货币供应同比9.9%。分项来看,居民及企业中长期贷款均同比明显少增,企业贷款的同比少增是过去12个月以来第一次。
7月金融数据在低基数背景下依然表现较弱,反映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依然承压,基本面修复节奏放缓,未来还需宽货币与稳增长政策工具协同发力,从而为经济修复保驾护航,我们认为近期降准的概率比较大,甚至不排除进一步降低政策利率的可能性。
本月发行规模指数较上月略有下降,下滑至53%,处于50%分界线之上。随着信托业务新分类改革的施行,监管对非标债权资产和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业务的展业提出了审慎要求本月集合信托发行市场主要受标品信托产品的影响。截至7月11日,对比发行规模的实际数字(编制2023年6月用益信托市场指数时数据,以下数据亦如此),2023年7月集合信托产品发行规模为866.79亿元,2023年6月集合信托发行规模为828.52亿元,环比增长4.62%。
本月成立规模指数环比止跌回升,上升至68%,处于50%分界线之上,较去年同期相比亦小幅提升。本月受标品业务投资限制放宽及政治局会议政策预期利好的影响,证券市场尤其是A股市场出现明显的回升,标品信托产品以固收类产品为主的资金募集规模出现大幅的增长。对比成立规模的实际数字,2023年7月集合信托成立规模636.63亿元,2023年6月集合信托成立规模为492.1亿元,环比增长29.37%。
本月参与公司指数为54,表明本月信托市场只存在54%的信托公司参与了集合信托产品的发行及成立,信托公司参与度较上月下降,同比亦大幅下滑,信托市场回暖还需时日。总体而言,7月用益信托市场景气指数为46,信托市场景气度略有改善,但行业高质量发展依旧任重道远。
夹缝中求生的非标信托业务展业思考
2023年6月1日,《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正式生效,字里行间传达了对资产服务信托的鼓励和推广、对资产管理信托的严监管。7月,监管部门下发了《关于<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实施后行业集中反映问题的指导口径(一)》,就三分类新规颁布后行业集中反映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明确。三分类新规及指导口径(一)等监管文件均提出了禁止开展为融资方服务的私募投行业务,也提出了资产管理信托业务原则上应当以组合投资方式分散风险的要求。如何解读“为融资方服务的私募投行业务”以及“组合投资”,决定了非标信托业务的生存现实和未来。
业内主要观点
(1)三分类新规及指导口径(一)关于非标资产管理信托业务的监管要求从另一个角度也肯定了非标信托业务的生存空间和未来,但前提是要符合监管的各项要求。如:“不得以私募投行角色、通过资产管理信托业务形式,开展实质为满足单一融资方特定融资需求而发行信托产品募资的业务”。显然监管意图不在于仅仅改变单一融资方的业务模式,而是要彻底改变信托公司的业务逻辑,让信托公司站稳“受托人定位”,以“受益人利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进行展业。
(2)指导口径(一)提出“信托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信托业务时,要审慎开展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和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要严格履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尽职调查、风险管理、净值化管理、信息披露等资产管理受托职责,确保资产管理信托产品符合投资者风险偏好,确保投资者清晰知晓且有能力承担投资风险”,从这一条来看,非标资产管理信托除了要符合组合投资的要求,还要能做到充分尽职履责、符合投资者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做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
(3)信托公司加强尽职调查、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是短时间内可以提升的能力,但非标信托业务如何严格履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根据委托人风险偏好定制产品、提升组合投资能力、扭转非标投资人的投资习惯,则是需要长期修炼的内功。在监管配套细则出台之前,“组合投资”成为信托公司当下非标业务最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从监管文件的解读来看,资产管理信托的未来是明确、光明的,但行业的改革要配合投资人的教育,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这将是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参考银行理财产品的业务模式,业内人士海龙提出信托公司非标资产管理信托业务转型的一个路径。即:资金端,由产品的信托经理作为投资经理根据资管市场动态、提炼公司投资人风险偏好特点和诉求,设计产品,明确适配投资者范围、投资策略和投资限制,筛选资产进行投资。资产端,由资产部门拓展、尽调各类符合公司各产品风险偏好要求的资产,并进行授信。
用益信托市场景气指数说明
从2002年至今,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一直专注于信托研究。长期收集统计信托产品数据,拥有最全面准确的信托行业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我们编制了用益信托指数。用益信托指数从2011年3月开始发布,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2016年2月我们将该指数调整为用益信托市场景气指数。
用益信托市场景气指数是一个综合加权指数,由3个细分指数加权计算而成,3个细分指数及权重是根据其对信托市场景气的影响程度而确定的。具体包括:发行规模指数,成立规模指数及参与信托公司指数。最终指数是经过回归法调整季节性因素影响而获得。
用益信托市场景气指数是一个行业指数,用来监测信托行业的景气程度。用益信托市场景气指数的计算方法参考并改进了采购经理指数(PMI)的算法。PMI是国际通用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之一,PMI的有效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PMI的判断标准相同,用益信托市场景气指数以50%作为信托市场景气强弱的分界点,用益信托市场景气指数大于50%,反映信托市场景气;小于50%,则反映信托市场不景气。
往期回顾:
责任编辑:Instshu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