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净值下跌,投资者还能买吗?
近期,不少投资者可能会感觉银行理财产品的表现变得“飘忽不定”,有时涨有时跌,走势不如以前平稳。事实上,这与最近金融业的一个重要变化——银行理财净值化有直接关系。
多家理财公司对旗下产品新一期业绩比较基准进行下调。这几日,平安理财、招银理财、华夏理财、农银理财等多家公司发布了有关业绩比较基准下调的公告,涉及现金管理类、半年定开、一年定开等产品,部分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下调幅度甚至达到85个基点。
12月11日,平安理财公告,因市场变化,拟调整旗下“平安理财新卓越稳健一年定开14号”固收类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具体来看,该产品A、B份额调整后的业绩比较基准分别为年化 3.40%-5.10%、年化3.30%-5.00%。本次业绩比较基准调整将于 2023 年 12 月 20 日生效。
分析人士表示,业绩比较基准是理财公司根据市场情况作出的灵活调整,具有一定合理性。展望中长期,债券收益率趋于下行,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大概率也需进行调整。
什么是银行理财净值化呢?
过去,银行理财产品通常采用“刚性兑付”的方式,也就是说银行会承担资产净值波动带来的损失。然而,现在银行不再承担这个责任,而是完全依靠底层资产价格的波动来决定理财产品的净值。
过去的理财产品可以被视为一个“黑箱子”,我们只能看到投入和产出,无法了解其中的中间过程。而现在,银行提倡实行“前后台透明”,让我们实时了解资产价格如何波动。
过去,理财产品的收益计算通常采用“摊余成本法”,通过人为地平滑波动幅度来计算。而现在,采用的是“市价法”,真实地反映资产市价的变化,因此收益曲线可能更为起伏。
简而言之,净值化使得银行理财回归到本源,与直接投资资本市场无异。通过净值化,波动变得更真实,风险的承担也变得更加透明。与以前银行“修饰”产品表现的区别非常明显。
投资时需要明确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银行只负责提供产品与服务,不再承担风险。
银行理财净值为何下调?
对于下调业绩标准的原因,公告大多表示,是根据市场情况及产品运作情况作出的调整。根据普益标准的最新数据,截至上周,在售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39%,在售开放式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为3.37%,均较10月中旬下降5个基点。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显示,2023年10月末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49%,较2022年末下降62个基点,且所有理财公司的业绩比较基准利率均在下降。
理财产品波动的核心原因,在于其所投底层资产的价格波动。基于此,投资者应当了解产品的底层资产:是现金类、债券类还是股票类、衍生品类?投资比例如何?
从风险水平来说,现金类资产<债券类资产<股票类、衍生品类资产。一般情况下,风险等级越高的产品,配置股票类、衍生品类资产的比例就越高,净值波动的幅度往往更大。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理财产品主投债券类资产,债券价格也会因为宏观环境、市场利率等因素而波动。但因为有“票息收益”作为基础,在不出现违约风险的前提下,只要债券持有到期,就会获得足额的“本金+利息”。
基于此,短期波动对债券投资收益的长期影响是比较有限的,投资者无需过于担心。
投资者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首先,不妨将产品净值曲线与业绩比较基准同期表现进行对比,如果产品长期跑赢业绩比较基准,意味着短期回调是市场原因,而非产品本身的原因,建议继续持有。拉长时间看债券市场,其实每一次的回调都涨回来了。投资者要坚持长期理念,避免被较小波动干扰判断,造成投资损失。
其次,建议合理评估自身风险偏好。市场环境较好的时候,很多投资者会忽略这一点,净值下跌则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契机,帮助投资者更清晰认知自身的风险承受力。如果在了解产品属性之后,还是无法接受产品正常的波动,无法保持平和的心态,那么在往后的投资中,就要注意优选风险等级更低的理财产品品类。
责任编辑:ll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