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再创新高 基金何时才能“赚钱”?

时间:2024/05/30 11:05:00用益信托网

提要:


1、近期,基金行业又悄然创下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公募基金规模为29.2万亿元,首度突破29万亿元大关。


2、倘若A股市场整体氛围显著提升,优质个股充沛,且市场格局由熊市周期短、牛市周期长转变为牛市主导、熊市短暂,即使不立即解决后续诸多问题,投资者通过基金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及投资体验也将发生质的飞跃。


3、一旦市场出现动荡,问题便会接踵而至。仅依赖于宏观经济环境的转变不足以彻底解决问题,我们仍需要着手解决基金市场内部存在的问题。


近期,基金行业又悄然创下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公募基金规模为29.2万亿元,首度突破29万亿元大关。相较于十年前的5万亿元规模,几乎翻了六倍。


但是,投资者的实际投资体验却与行业繁荣景象形成了鲜明反差,大部分投资者如同被收割的“韭菜”,并未能在基金投资中收获理想回报。这一现象固然与投资者自身的投资理念或操作方法有关,但基金行业与市场机制设计中的深层问题亦不容忽视。


深层次问题愈发凸显


首先,当前基金市场上的信息呈现存在严重偏差。


投资者选购基金实质上是对基金经理能力的信任投票,然而市场上充斥的基金研究多以销售为目的,呈现出“乙方推广”特征,往往只展示基金的优点而避谈问题。这种信息失衡使得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难以获得客观、全面的第三方评估,很难找到真正具备超额收益创造能力的基金经理。


其次,基金公司现行的以规模为核心驱动力的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基金管理费与基金规模直接关联,无论基金盈亏,对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而言,只要产品规模上去了,就能坐享丰厚收益。这种机制导致基金公司与投资者利益产生冲突,时常表现为在市场高点时疯狂发行新基金,无视潜在风险,一味迎合投资者的购买热情。此外,对明星基金经理的过度包装与营销,使得投资者在短期内盲目追逐亮眼业绩,忽视长期投资逻辑与策略可持续性。


再次,A股市场的特殊性与基金经理主流投资方法之间的矛盾也是问题症结所在。


在国际成熟市场中,大部分股票基金经理采用自下而上的价值投资策略,侧重于挖掘优质公司并长期持有,然而这种方法在波动剧烈、长期牛股稀缺的A股市场中效果有限。尽管从理论上,基金经理可通过中期择时和资产配置来平滑市场波动,但在实践中,鲜有基金经理采取此类策略,主要原因并非能力不足,而是机制设计使然。


最后,投资者投资理念的不成熟与投资技能的缺乏,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失利的可能。


面对市场上众多的基金类型、基金经理与基金产品,投资者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时面临着巨大挑战,其难度甚至超过选股。此外,对于何时买入、持有多少时间等问题的判断,同样需要专业的投资知识与丰富的实战经验。而我国投资者群体中,新基民数量庞大,且普遍缺乏专业的投资教育与指导,他们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处于“裸奔”状态,在市场大势不尽如人意之时,亏损便成为常态。


因此,要想让投资者真正能从基金投资中获利,还需从多个层面着手。一是改革基金市场信息传递机制,确保投资者能够获得独立、真实的基金评估信息。二是调整基金公司激励机制,使其与投资者利益相统一,避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投资业绩。三是引导基金经理灵活运用投资策略,适应A股市场特性。四是,大力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投资者的投资素养与决策能力,让他们在投资过程中不再迷茫,助力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


沿着监管改革的方向,着手解决基金市场内部问题


为了确保投资者能够真正从基金投资中获取回报,从根本上而言,还应依赖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资本市场的深层次改革。


简而言之,倘若A股市场整体氛围显著提升,优质个股充沛,且市场格局由熊市周期短、牛市周期长转变为牛市主导、熊市短暂,即使不立即解决后续诸多问题,投资者通过基金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及投资体验也将发生质的飞跃。2014年至2021年期间,基金投资者与基金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相对融洽,市场规模亦呈爆炸式增长,由约4万亿元激增至接近26万亿元。其关键就在于A股在此期间表现出色,除去2015年下半年、2018年及2020年短暂的熊市阶段,其余大部分时段均为牛市,因此,大部分基金均实现了盈利,投资体验总体良好。


然而,一旦市场出现动荡,问题便会接踵而至。仅依赖于宏观经济环境的转变不足以彻底解决问题,我们仍需要着手解决基金市场内部存在的问题。参照成熟市场的经验,同时,根据当前监管改革的推进方向要求,以下几项改进措施至关重要。


从投资者层面出发,强化投资者教育


任何金融产品在其发展初期,投资者的投资观念与能力往往难以跟上市场演进的步伐,往往需要历经多次牛熊考验后才能逐渐成熟。在此过程中,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应肩负起投资者教育的责任,积极举办各类公益性质的投资知识普及活动。此类工作虽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对于包括基金市场在内的各类型金融市场的长远稳健发展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


聚焦基金公司核心业务,加速改革基金费率制度


作为当前基金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公募基金费率改革需从两方面展开。


一方面,下调费率。尽管监管层近年来已在积极推动公募基金降费,但与发达国家市场相比,我国基金管理费率仍偏高。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3日,国内主动权益型基金产品平均管理费率为1.14%,而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数据显示,早在2020年,美国主动管理型股票基金的平均费率就已降至0.67%。显然,在一个竞争充分、供应丰富的市场环境中,较高的管理费率是难以为继的。根据证监会对费率改革的相关监管要求,预计到2025年,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费率将较2022年再下降约26%。


另一方面,改革收费机制。基金公司收取管理费是理所应当的,但收取后应与投资者利益紧密关联,从而激发基金管理人对投资者利益的责任感。传统的固定管理费率模式虽能为基金公司营造稳定的管理环境,使其专注于提升研究投资能力,但确实蕴含着显著的道德风险。因此,未来将有更多基金管理费率与基金业绩挂钩,即所谓的浮动管理费。根据证监会的相关监管要求,未来仍将以固定费率为主,但会鼓励发行更多采用浮动费率的产品。2023年8月,首批浮动费率基金产品已获准发行,浮动费率可与基金业绩、管理规模或持有期限相关联。


从基金公司后台运作角度,推进基金降佣


交易成本本质上属于牌照套利行为,其本身创造的价值有限,反而可能会阻碍市场价值发现功能的发挥。在各类金融产品交易环节,降低费率已成为普遍趋势,公募基金自然也不例外。在收入端管理费率下调的同时,成本端的交易佣金费率也应相应调降。


近年来,基金降佣趋势日益明显。早年公募基金佣金费率普遍为“万8”,至2022年平均佣金费率已降至“万7.61”,至2023年进一步降至“万7.37”。2023年底,证监会已发布公募基金交易佣金调整的征求意见稿,拟将公募基金向单一券商支付交易佣金的分配比例上限由30%降至15%,若此规定得以实施,佣金费率将降至0.04%-0.05%,即“万4-万5”。


从基金公司前端业务及第三方平台着手,推动买方投顾模式高质量发展


现行机制下,投资者获取基金信息主要源于基金销售机构、类似角色的理财经理或第三方平台,它们实际上收取的是基金公司提供的返佣,而该返佣与基金公司的销售规模紧密关联,导致它们与投资者利益在本质上存在冲突,无法提供完全公正客观的投资建议,往往倾向于引导投资者频繁申购基金。


要改变这种以佣金为导向的销售模式,必须逐步压低销售佣金费率。参照发达市场经验,销售佣金下调乃至逐步取消已是大势所趋。例如,美国于1975年废止固定佣金制,开启佣金自由化;1977年,先锋领航推出首只免佣产品,此后大量产品实现免佣。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前十年的大规模降费期间,美国股票型基金综合费率从2.32%降至0.95%,主要原因在于销售费率从1.64%大幅下降至0.11%,时至今日,几乎已无佣金。这意味着,投资者接触的销售、理财经理或第三方平台基本不再从基金公司获取报酬,有效规避了道德风险。


不再从基金公司获取报酬,并不代表提供免费服务,而是预示着这些前端业务将逐步过渡至买方投顾模式,这是基金市场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买方投顾,是指从投资者(买方)处收取投顾服务费,直接为投资者提供客观中立的投资建议,与当前基于卖方收取佣金的传统投顾模式截然不同。在销售佣金逐步下调的国际趋势影响下,理财经理、投资顾问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已难以继续依赖过往的返佣模式生存,必须真正与投资者利益保持一致,通过提供专业投资建议以换取服务费。具体来说,投顾服务费可按周期收取固定费用,也可依据资产规模计费。


基金投顾作为买方投顾的一种形态,在此种模式下,基金投顾不仅是简单推荐某一基金产品,也不仅仅是为客户构建类似FOF的基金组合,而是提供涵盖投资前基金筛选与配置建议、投资后业绩跟踪、分析与提示风险等在内的全流程投顾服务。理论上,这有助于显著提升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改善投资体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市场需求旺盛。自2019年10月起,证监会启动基金投顾业务试点,截至2023年3月底,已有60家机构获得基金投顾业务资质,服务客户数超过524万户,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464亿元,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


然而,现实中基金投顾仍面临诸多问题,市场尚未真正进入爆发期。除投顾能力欠缺、投资者认知度偏低等客观因素外,还存在一些主观设计层面的问题。诸如,独立性问题。当前投顾试点中的主力军——公募基金推出的基金投顾服务,其本质上与卖方利益更为贴近,更倾向于配置自家基金产品。尽管在公司内部层面进行优化配置,相比单一推销某产品效果更优,但仍未达到完全纯粹状态,无法实现全市场最优配置。诸如,重“投”轻“顾”问题。投顾的核心应是“顾”大于“投”,即需提供全方位、系统化、伴随式的服务。然而,目前大部分投顾产品更像是简化版的FOF,仍停留在一次性交易的层次,缺乏深度服务。


作者:朱 振 鑫、鞠 新 凯
来源:金 融 博 览 财 富 杂 志

责任编辑:liuyj

研究频道子页-第一短幅
新书推荐更多
研究频道子页-第二短幅
会议培训更多
研究频道子页-会议培训下方左研究频道子页-会议培训下方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