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销售变局:蚂蚁和招行的财富管理暗战
前几天,中基协公布了上半年的销售机构公募基金保有量数据。
分析的文章不少,但观点雷同的太多。所以周末还是写一篇(谁懂,今天到医院做了散瞳之后,现在看电脑屏幕都是重影的),从银行零售的视角出发,看看公募保有量的变化背后,银行、三方等机构的财富管理业务布局,背后有哪些暗流涌动,以及那些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的破局方法。
1、股混基金保有量:行业顶流,努力干两年,规模剩六成
招行:非货保有量8620亿,股混保有量4257亿
蚂蚁:非货保有量13512亿,股混保有量4273亿
——基于中基协2024年上半年数据测算
首先可以看到,近两年来,蚂蚁和招行的非货保有量比较平稳,但股混(股票+混合基金)的保有量都在持续下降。
先看招行。
这两年里,招行的“非货保有规模“基本是震荡下跌,到了2024年中才明显地翘起了一些(8620亿),相比2022年中的8597亿,仅仅多了23亿。也就是说,全行上下齐心协力,实现了两年净增23亿。
更加困难的,是“股票+混合保有规模”。
这个指标的计算,需要预先做一下处理。
因为中基协在2024年上半年的数据中,去掉了“股票+混合保有规模”这一项,增加了“权益基金保有规模”和“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这两项。
在此,需要用“权益基金保有规模”4676亿这个整体,减去“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被动投资)419亿,从而近似得到“股票+混合保有规模”(主动投资)的数据(因为还涉及剔除同业存单基金等因素,这种算法并不精确,但用来支持逻辑推演基本够用)。
这么算下来,招行的股混基金保有规模为4257亿。
从2022年中的7095亿,直接掉到了4257亿,干了两年,少了2838亿,直降40%。
再看蚂蚁的变化。
2022年中非货保有量为13269亿,2024年中为13512亿,两年净增243亿,增量大概是招行同期的10倍,增速是招行的将近7倍。
在“股票+混合保有规模”这个指标上,采用跟上文同样的计算逻辑,2024年上半年,蚂蚁的股混基金保有规模为4273亿(权益基金6920亿-股票型指数基金2647亿)。
如果按照这个口径,环比看一下此前2023年末的股混数据,2024年上半年该项的保有量其实还下降了319亿。
继续拉长时间周期来看,蚂蚁基金在2022年中的股混保有量为6500亿,也就是说两年下来,少了2227亿,降幅34%,跟招行的下降40%不相伯仲。
不管是招行还是蚂蚁,吭哧瘪肚干两年,股混基金保有量大概都只剩原来的六成左右。这还是全市场最头部、最优秀的两家机构,排在后面的其他公司有多难,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说全行业在“过冬”,真的不是开玩笑的。
2、全行业都在过冬,但有些人找到了粮食
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蚂蚁2647亿,华泰证券913亿,招行419亿
——来自中基协2024年上半年数据
“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这一项,是今年新增的。招行是419亿,排名第二的华泰证券也只有913亿,而蚂蚁则达到了惊人的2647亿,所以有人用略显夸张的“断层式领先”来形容这种情况。
整体上看,这项指标上互联网平台和券商表现较好。前20名中,只有3家银行,分别是招行以419亿排名第7、建行以179亿排名第19和工行以156亿排名第20。
银行进入前20的家数少,且排名靠后。
通过这张榜单,我们能看到银行在财富管理领域的一个潜在危机。
股票指数基金同时满足“获取β收益”和“低门槛”两个条件,工具属性拉满,无论对于投资新人,还是证券投资方面的老鸟,都是比较友好的。
对互联网平台来说,通过各种“宝宝类”产品引入的客户,在持续进阶和成长,亿级客户体量的互金平台,可以酝酿千万级的权益投资客户。当市场震荡时,以ETF为代表的指数产品就很好地满足了这部分客户的需求。
对券商来说,体系内的客户专业度和投资意愿都比较高,在“关灯吃面”的行情下,指数工具产品的配置正是刚需。
整体来看,如果把公募投资者划分为新进入的增量、已进入的存量两部分的话,互联网平台正在通过指数产品快速地吃下增量客户,券商则比较好地满足了存量客户的工具配置需求。
而银行,则基本可以认为已经缺席这场盛宴。
究其原因,可能是银行的能力和意愿两方面都有欠缺。
能力上,大多数一线理财经理不太擅长做股票指数基金的新发和持营;意愿上,这类产品费率偏低、提奖少,同等情况下,他们更愿意卖其他产品——销售能力强的卖保险,行情弱时推固收,行情好时卖权益。
所以从数据表现上看,似乎银行、三方和券商的整体格局未变,但从未来发展趋势来说,银行正在失去下一代年轻投资者,这几乎就意味着,财富管理业务即将失去下一个十年。
此中危机,不可不察。
对银行来说,跟券商抢夺存量客户几无胜算,但如果做增量又输给互联网平台,又谈何可持续增长?
目前多数银行的主要精力和资源,都放在资产端业务上,一来要确保今天能活下去,保利润,还历史欠账,既要通过核销和催清收消化不良,又要控制新增不良;二来还要争取明天活下去的机会,继续扩大投放,做规模。实话实说,在财富管理业务的投入上,虽然不能说是自生自灭,但说大不如前肯定是没跑的了。
今年以来,银行零售业务出现了系统性的获客困难,虽然各种主客观原因很多,但缺乏合理的客户分层、分群,进而主动采取差异化的产品和权益服务策略,这一点的影响是非常巨大而深远的。
说到底,这个保有量排行榜,本质上是客户经营能力的体现。
3、招行:在擅长的领域里一路狂奔
招行:零售客户规模20200万,金葵花及以上客户499.64万,零售财富产品持仓客户5472.88万
——来自招行2024年中报
虽说招行在公募基金的保有量方面面临冲击,但对银行的零售AUM来说,规模和营收的大头,更多还是来自存款、理财和保险。
如果你是银行的管理者,在面对证券市场震荡、客户风险偏好下行的局面时,既要通过合适的产品留住客户,又要通过有利可图的业务保住队伍,理性的选择一定不会是发力公募基金销售。
通过上表,你可以很轻松地看到,招行的大财富经营策略其实还是比较有效的,无论是整体的零售客户规模,还是含金量极高的金葵花及以上客户规模,都在持续增长。
此外,招行之外鲜有银行披露的“零售财富产品持仓客户规模”(具体定义见文末注释),也在逆势上升。
换言之,有越来越多的客户对招行的零售服务感到满意(零售客户规模增长),并且越来多有钱人在使用招行提供的服务(金葵花及以上客户规模增长),最后,持续有更多人在招行进行主动投资(零售财富产品持仓客户规模增长)。
这三个数字之间,有一个很有趣的关系:
零售客户规模是基本盘,财富产品持仓客户数是个大漏斗,流过漏斗后剩下的,就是金葵花及以上的中高净值客户。
招行擅长的,是打通对公和零售的大财富管理(这一点从招行把资产管理放到零售条线下就可以看出来),是大的战役组织,以及从总行到分行一线的战斗力。
对于公募这样的一城一地得失,银行会在意,但有限。此前招行的高管曾坦陈指导思路:只要把客户和客户的资金留在行内,未来就有机会。
先看零售AUM构成中,零售存款和财富管理的占比情况。
通过上表可知,零售存款存款占AUM的比例还是很高的,并且在大行、头部股份行和头部城商行中这种情况尤其明显。
换言之,银行做AUM,第一要务是抓存款(尤其是低成本的活期存款,要全力把付息率打下来)。
好,再往下看。
我们把银行当作一个整体,再看各类财富管理产品规模的变化情况。
通过上图可知,除了增幅为负的私募,股票公募(可以大致对应为中基协口径下的“权益基金”)被所有类型的产品所超越。
主动型的权益基金,在资本市场周期、经济周期和监管周期的三重叠加下强力承压,客户的交易意愿极低。同时上文也提到,被动型的股票型指数基金,队伍不会卖也不想卖。
更何况,如果不跟蚂蚁这样的头部平台对比,招行在公募产品上(无论是货基、固收还是权益)的销售能力,基本是可以用“一骑绝尘”来形容的。
4、AUM“过冬”策略:蚂蚁向左,银行向右
说到这里,不同机构的AUM“过冬”策略,也就愈发清晰了,这里也很明显地体现了不同禀赋的市场主体,生存和发展策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用财富管理市场的“暗战”来形容也不为过——
生存策略一:以蚂蚁为代表的互联网和三方平台,向券商靠拢,持续强化投研和交易属性。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中基协的“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这一项,蚂蚁、天天、腾讯的腾安,都达到了几百亿乃至千亿的量级,且都进入了前20。后面,还有京东肯特瑞等一众追赶者。
你也可以打开这些互联网平台的APP来看,如果你长时间没看,估计现在打开一看,要吓一跳。页面设计和内容结构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行情指数、证券资讯、自选产品这些券商APP标配的增加,都还只是表面上的。更深层次的变化,是从客户引入到投资转化、交易后的持仓陪伴,都已经在最大程度上向券商服务靠拢了,更要命的,是借助AI的介入,效率正在加速提升。
所以,千万别嘲笑互联网平台老是天天搞理财节、处处发红包了,那些,都是它们想让你看见的。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很多改变已经发生很久了。
生存策略二:以招行为代表的股份行和部分城商行,向互联网平台靠拢,持续提供满足客户痛点的产品和服务,先圈客和留客,再做客户交易转化。
远一点的,是以招行为代表的一众零售银行,在转型过程中,开始将MAU和AUM放到并重的位置,开始注重客户的有效活跃,并作为后续持续经营和转化的核心抓手。据此开始搭建多样化的场景(饭票、影票)、分客群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近一点的,是随着这两年市场变化和客户风险偏好下行,通过大额存单、智能通知存款和各种固收类基金/理财,持续吸纳客户资金、做留存,稳住客户基本盘。
所以,你会看到,招行今年上半年虽然在公募的营收上同比下降了25.35%(21.32亿),但同期实现代理非货公募销售额同比增长了89.39%,为2890.28亿。其中的大头,是偏稳健的债基销量显著提升——客户要稳,那么我们便提供够稳的产品。未来一旦机会反转,拧开水龙头,权益产品的爆发也就指日可待。
说到非货公募的销量,这里有一个招行的数据变化需要关注,这代表的是整个银行业公募销售共同面对的一大挑战:
以半年为一个周期,我们来看招行历年的披露数据,“代理非货币公募基金销售额”(剔除2024年上半年)同比都在显著下降,找新客户、卖新产品正在变得越来越难。换句话说,这两年招行的股混基金保有量之所以没崩(不要被规模下跌 40% 吓到,一来赶上周期,大家都不好,二来其中很大比例是市值缩水和品类转换),做老客、做留存的贡献很大。
我了解的情况是,做得好的银行,基本都是接近招行的模式(兴业等除外,同业比较强大)。更多的,是做得还不如招行:新发卖不动,持营做不起。新客户新资金进不来,老客户老资金却在不断地流失和赎回。
对这些银行来说,更重要的就不是去做指数基金,或是提升投研能力了。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服务老客,做好留存。先在全行范围内,圈出“重点客群名单+重点经营分行名单+高等级理财经理名单”,然后就把好产品、好权益、好服务都怼着上吧。
5、尾声
写到这里,我的散瞳已经基本恢复了,文章也快结束了。
夜已深,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打字,窗外深圳的高楼灯火已经不多,但南风猎猎,不开空调也凉意十足。
回想这些年从证券、公募、蚂蚁再到银行,市场起伏变化,眼见他高楼起、高楼塌,有一条线索,逐渐浮出水面、变得愈加清晰。
那就是回归客户,以投资者为中心来重组和升级财富管理体系。
市场呼唤买方投顾,监管推动降费,互联网公司做费率一折、提升客户体验。蚂蚁推出财富黑卡,重点服务和经营AUM在30万以上的客户;招行试点将AUM在20万以下的客户收归总行经营,对金葵花客群对应的管户体系也做了进一步升级……
林林总总,不都是希望客户有更好一些的投资体验吗?
身在银行,业绩压力巨大,我们都忙着做目标、定计划、做督导、要结果,可有时真的是要回过头想一想,如果把关注点从“我要什么”上,转移到“客户要什么”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就会慢慢浮现了。
说是“暗战”,其实殊途同归,最终都要回归到客户服务和投资体验上来。
祝好运。
注1:以上引用数据和信息,都来自公开渠道,无任何内部未公开信息。
注2:本文仅作为业务探讨,不代表任职机构意见,亦不作为投资建议。
注3:招行的“零售财富产品持仓客户”,指的是报告期末持有财富类产品(包含理财、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贵金属、大额存单等产品)的客户。
注4:其他引用内容,基本在文章中已标出,感谢。
责任编辑:liu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