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8日,由易趣财经传媒、《金融理财》杂志社主办的金貔貅·第十五届中国金融创新与发展论坛暨2024年度“金貔貅奖”颁奖盛典在中国·北京京都信苑酒店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顶风踏浪 智赢未来】为主题,权威金融监管人士、行业协会领导、各大资管机构精英等近200人齐聚一堂,对新时代下的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在下午的主题发言环节,国民信托副总经理张志以“坚守本源,共创未来——做好中国特色的信托”为主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从信托转型的困境、机会,以及信托行业的未来三个方面,结合国民信托近年的转型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01 信托转型的困境:难于改变惯性思维,不愿走出舒适圈与大资管行业一样,信托也处于转型的关键节点。自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以来,信托行业转型已步入第7个年头,其资产规模走势跌宕起伏。张志表示:“资产规模从顶峰期28万亿连续下滑,到2023年有所好转,今年重新回到27万亿,但是收入利润还处于下滑趋势中”,整体仍处于转型的迷茫困境之中,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外界对信托行业的认知也存在诸多疑虑。探究信托陷入困境的根源,张志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惯性思维难以扭转,过去信托行业长期依赖牌照和政策红利,热衷于赚快钱、赚大钱,这种风气盛行使得行业逐渐偏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张志指出:“信托行业这些年日子不太好过,甚至出现风险的信托机构被接管、被破产、被清算,某种程度上是思想跑偏出现了方向性错误”,即便近年来监管部门和行业内不断强调回归本源和转型发展,许多从业者依旧难以在短时期内摆脱旧有的思维定式,对客户和市场需求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另一方面是对舒适圈的过度依赖。诚如韩非子所云:“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张志认为此语对信托行业转型具有启示意义。尽管传统业务的舒适圈日益缩小,但部分从业者仍缺乏跳出舒适圈、重新探索新业务模式的勇气。张志以国民信托为例介绍道:“公司转型也不是步调一致的,国民信托也有很多业务部门,回头看这几年做得好的,都是果断放弃传统业务,往新型业务转型的部门,越是不放弃传统业务的部门,日子反而越来越难过”,这充分说明了打破舒适圈对信托行业转型的关键作用。02 信托转型机遇洞察:政策支持、积极探索、方向指引尽管信托行业的转型之路充满艰辛与未知,但在迷雾中也闪烁着希望的曙光。首先是政策层面的有力支持。2023年原银保监会正式下发《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这一文件在信托行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张志表示:“明确将信托业务划分成资产服务、资产管理、公益慈善三大类,这里面特别重要的是资产服务信托的提出,资产服务信托是指信托公司依据信托法律关系根据委托人的要求为其量身定制的受托服务,更为关键的是监管明确了——“资产服务信托不涉及向投资人募集资金,不适用于资管新规”。该通知的出台,不仅体现了监管部门对信托转型的高度重视,首次清晰界定了资产服务和资产管理的区别与内涵,更为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引导信托行业正本清源,助力其摆脱影子银行的旧有模式,踏上差异化发展的新征程。其次是积极地探索实践。在财富管理领域,近年来信托公司积极创新,与保险银行紧密合作,保险金信托、家庭信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张志提到:“到去年年末保险金信托规模上千亿,家族信托规模接近万亿”,这些成果有力地证明了信托在财富管理领域的创新活力与潜力。在企业破产重整方面,自2019年渤海钢铁开创性地引入风险处置服务信托以来,信托在企业破产重整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张志指出:“目前国内500亿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重整,80%都引入信托,2024年12家上市公司的破产重整,有6家上市公司的重整计划引入信托,占比高达50%”,充分彰显了信托在企业破产重整中的重要作用。信托制度的核心优势在于财产独立和破产隔离,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一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张志感慨道:“信托法在国内2001年就颁布了,但是一直到2019年国内市场才做出第一单有真正意义的财产独立和破产隔离信托产品,就是渤海钢铁破产重整案,该案件重大的意义就在于让信托制度和破产制度得到了衔接”。随着渤海钢铁、海航集团等一系列重大企业重整案例对信托破产隔离功能的成功应用,不仅提升了社会和司法对信托功能的认知与认可,也对促进家族信托在国内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在预付金执行监管领域,信托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商家破产跑路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引入预付金信托监管模式,既实现商家对活动的规范,又实现消费者保护,为信托行业的转型发展、发挥信托制度特色提供了新的舞台。张志介绍:“,这些探索有的尚处于星星之火状态,有的规模已突破万亿,现在破产企业风险处置服务信托规模增长非常快。”最后是方向的明确指引。2023年11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金融要做好“五篇大文章”,这为信托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张志认为,未来信托的发展无疑就是抓住这个核心思想,在这个核心思想指导下,信托转型过程中要思考的是我们能够贡献出哪些与金融业态不同的价值,这是需要信托全行业深思的问题。围绕这一核心,诸如养老金融等诸多领域都值得信托行业深入研究与探索。监管部门也在2024年信托年会中提出防止出现方向性错误,为行业的稳健发展指明了方向。展望信托行业的未来,“一个坚定和三个转变”的转型路径已逐渐清晰。一个坚定是核心,就是坚定不移地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彻底摒弃同质化竞争的老路。张志指出,随着信托业务新分类的出台,信托行业与其他资管行业的差异日益凸显,不同信托公司之间也依据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开展各具特色的业务,有的信托公司可能专注于标准投资,可能还继续和理财子做同样的事情,有的专注于做财富管理,有的专注于做行政管理服务信托,有的专注于做风险处置的事情,这种差异化发展未来可能成为信托行业发展的趋势。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信托行业或将迎来三大关键转变。一是从资金密集型向服务密集型转变。信托公司将以服务为核心,基于委托人需求设计定制专业的服务方案和资产配置方案,充分发挥信托制度赋予的财产独立、风险隔离优势以及联通资金、资本、资产三大市场的牌照优势。二是从代人理财向忠人之事转变。以往社会对信托的普遍印象多为高收益理财产品或高端私募,即便部分家族信托也侧重于高收益产品属性,而其代际传承、风险隔离、资产配置等核心服务功能相对薄弱。未来,信托行业将逐步扭转这一局面,减少面向自然人募集资金的高收益产品,转而围绕居民和企业已有的财富、财产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这些服务涵盖财产登记、执行监督、风险隔离、股权管理等多个领域。三是从通道思维向勇于担责转变。在过往的探索中,信托公司深刻认识到必须摒弃通道思维,切实承担起受托人责任和社会责任。以预付资金监管为例,张志表示,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服务市场预付式消费管理,全面提升消费服务质量,体现了对预付式消费管理的高度重视。预付式资金监管具有广泛运用场景,同时面临推广困难、涉众面广、操作烦琐等问题,2023年我们积极响应地方政府预付金规范管理的要求,以大型银行和头部互联网平台共同开发了高效预付资金管理系统,为推广涉众资金管理,提升社会治理,贡献了信托的力量。当然,这三大转变绝非一蹴而就,必然会面临诸多挑战。在专业性方面,随着业务的拓展和深化,对信托从业者的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张志指出,比如现在越来越多在做一些股权管理,越来越多委托人将股权作为信托财产来设立信托计划,信托公司成为工商登记的股东,如何做一个股东,其实是一个很专业的事情,我们经常说做股东好难,股东不仅有收益权,还有表决权、监督权等等。我们当股东前首先研究公司章程,了解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必要时候还要修订章程变更法人和董事等等。在服务收费方面,由于服务业务不承担资产损失风险,其收费通常低于资金业务,这也成为近年来信托规模虽有回升但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合理定价服务、探寻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信托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但毋庸置疑的是,信托行业唯有坚定不移地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依托信托制度法律特性、坚守本源,方能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优势互补,共创中国特色信托业的美好未来。
作者:张 志
来源:行 长 速 览
责任编辑:liu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