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人的烦与恼
(一)
信托人的烦与恼开始于2018年4月27日颁布的《资管新规》。信托进入整改期,信托逐步向“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回归。伴随而来的是信托规模的逐步压缩和信托产品结构的变化。在此之前,统治信托行业的是“一法三规”。
2011年至2017年,信托业整体资产规模一路“高歌猛进”,资产规模至2017年达到峰值26.25万亿,一度超过了银行。
2018年3月28日,财政部下发的“23号文”,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从资金供给端入手,严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以此为标志,2018年全年,监管层一直坚守对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严监管的底线。财政严监管的背景下,2018年基建投资增速相比于2017年出现明显下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含电力)2018年同比增速3.8%,较2017年大幅下滑15.2%。平台融资需求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一方面,投资类和融资类信托规模的压缩,导致信托公司业务端和财富端发生了一些变化,业务端一方面要求传统意义上充当影子银行功能的业务逐步向标品和新型产业等转变。与此同时,各家信托公司大力为家族办公室网罗人才,回归信托本源。财富端一方面原来的业务随着规模的下降已经不需要那么多的人。部分信托公司开始了“洋葱式”的裁员。信托从业人员心事重重,有的已经开始另辟蹊径。
(二)
2019年,在宏观基本面和监管政策面的双重作用下,我国信托业逐渐从资产规模、业务收入整体快速增长的粗放发展阶段,转而进入分化明显、结构转型的新阶段。如果之前2018年,2019年陆陆续续传出的不良算是小打小闹,那么2020年端午节后某信托250亿惊天巨雷给行业一重击。民营信托公司的经营之路给整个信托行业蒙上了一层阴霾,T0T资金池产品一直下来深埋地下,这次拔地而起。紧随其后的是地产公司频繁的暴雷。业界大佬信托在2023年9月宣告爆雷,多个投向融创集团的地产信托产品相继宣布展期或爆雷,规模庞大。此外,公司还涉及华夏幸福、世贸集团等企业的债务违约。整个行业在2024年还心有余悸。
信托业务人员此时面临的是弃地产而找新出路,金融消费,新能源股权在此时出现。财富端的工作人员更是面临潜在客户开发难,已有客户胆战心惊,不停的安慰,还有部分踩雷的客户对信托闻风丧胆。
(三)
2023年3月20日与30日,银保监会相继发布《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银保监规〔2023〕1号)和《关于规范信托公司异地部门有关事项的通知》(银保监规〔2023〕3号),这两份政策文件的颁布对于迷茫中的信托公司予明灯作用,明确将信托业务分为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如下表:
信托业务的三分类是近年来信托行业的重要改革措施,旨在进一步厘清信托业务边界和服务内涵,推动信托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回归信托本源,明确信托公司的受托人定位,确保信托目的合法合规,为受益人的最大利益处理信托事务。这一分类有助于规范信托公司的业务操作,也是促进信托行业差异化和多元化发展。所有信托人开展业务都建立在此基础上。
2023年3月3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信托公司异地部门有关事项的通知》(银保监规(2023)3号)明确规定:原则上信托公司可在全国6个城市设置异地部门,同一城市所设异地部门需在同一地址集中办公且数量不超过5个;信托公司异地部门不对外挂牌,但应在官网公开相关信息;信托公司不得在住所所在地以外设立异地管理总部。
这就意味着给信托公司的异地扩张以限制和整改。
(四)
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2024年度上半年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余额达到了27万亿元。信托资产结构也已发生全新变化。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信托规模达到了8.34万亿元,同比增长64.89%,成为信托资金流入的高地。信托公司的资产“非标转标”比较明显。
信托公司接下来的路明确而又不明确。行业传统业务的压缩意味着原来赖以生存的基础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依靠传统业务出身的工作人员面临着淘汰和转型。营销方式以传统报价式的营销被更加贴近市场的方式取代,信托客户群体也以原来只知收益和投资方向的高净值客户向机构客户和超高净值客户转变,未来不止要求从业人员更专业,投资人也要更加专业。
信托人的“烦恼”还有结束,因为行业的变动也才刚开始,信托人的心态得跟得上行业的发展,要么转型,要么另择他路。整个行业对信托原有人员也是残酷的,在面临“洋葱式”裁员的基础上,还有一些员工要清退出场。转型的基础是雄厚的资源和更高专业性的能力。不管怎样,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金融界《2018年信托市场年度报告: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责任编辑:liu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