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主要政策信号梳理
2025年3月5日,李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阐述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及2025年政府经济工作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取向。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年经济目标,相关政府领导及代表提出了具体落实建议。市场普遍认为,报告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总体符合预期,传递了稳增长信号,财政政策的安排也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更加积极”的基调。在政府工作任务安排上,扩大内需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有所上升。两会传达的主要政策信号梳理如下:
一、政府工作报告主要政策信号
《报告》总体延续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工作基调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工作导向强调“系统集成、协同配合”。
《报告》突出三个特点:一是政策效力上要注重“赶早”与“给足”。报告提出出台实施政策要能早则早、宁早勿晚,提高政策实效。政策力度方面,财政政策在赤字率、专项债、特别国债等均作出突破。二是工作重点上要兼顾“增长”与“改革”。从词频角度来看,《报告》一方面对“消费”表述频次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对“改革、开放”描述提升较多,充分体现了对扩大内需、体制机制改革等要求。三是工作方向上要加强“科技”与“创新”。报告进一步阐明了对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具体要求,充分体现科技引领发展的导向。
二、2025年两会重要宏观政策导向
(一)货币政策:稳健向宽松,总量向结构
今年2025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对货币政策的定调延续了去年12月政治局会议已提出的措辞转变——“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也是继2010年以来首次由“稳健”向“适度宽松”的迁移。并且,由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起,央行发言人及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均明确提及2025年的货币宽松措,也即降准降息在本次工作报告中亦有表述,同时搭配了“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的内在前提及要求。相较于前几年,本次报告新增指示主要包含对货币政策实现的路径和最终效果的要求,即通过“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达到“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其中特别针对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的稳定性提出要求,同稳定人民币汇率、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等常规性货币政策功能一道纳入报告内容,可见央行的政策立场和目标既具有多面性也具备针对性。
(二)财政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的政府负债水平相较于全球主要经济体而言一直处于偏低水平,而在近两年,通过中央财政加杠杆来对冲内需不足压力的政策方向也逐年明朗。因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简洁明了地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统筹安排收入、债券等各类财政资金,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在此指导下,本次政府报告如期推出了提高赤字、加大支出的决议,首次将赤字率提升至3%以上,保持与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宏观取向,加强联动。同时,报告也指出要严加管理财经纪律,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更为注重把财政拨款落到实际支出上,中央加杠杆,地方重化债,把财政积极性真正发挥到刺激经济发展和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面上。
(三)产业政策:将新质生产力应用赋能到行业
新质生产力是自2024年起开始提出的对于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和创新数字经济等方面内涵的概括定义。与2023年相比,我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政府工作报告和政策吹风会均强调新技术应用。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表示,有关部门将重点抓产业赋能,把人工智能尽可能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方面利用起来,让其同时赋能产业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特定方向的开发包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AI手机、AI电脑等终端尽快发展;还有场景培育,例如加快低空经济的发展,加快教育培训、医疗等领域的场景示范行动。2025年1月起,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的崛起推动了国内企业争相加快研发人工智能模型和AI结合业务落地,阿里更是宣布未来三年内在云和AI的基础设施投入预计将超越过去十年的总和。技术革新若能为产业需求、投资及供应的全链条环节注入活力,则将引领A股的科技板块持续性价值重估。
三、上实集团主赛道相关政策表述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全国两会关于生命健康、绿色健康主赛道的主要表述有:
责任编辑:liu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