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品市场将推动绿色金融生态体系重构
随着绿色金融进入2.0时代,衍生品市场将成为重构低碳经济生态的关键引擎。未来三年,中国能否在绿色衍生品市场实现弯道超车,将决定我们在全球碳中和竞赛中的最终位势。通过银行业与非银机构的协同创新,中国有望构建起全球领先的绿色金融衍生品体系,为“双碳”目标提供坚实支撑,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中国已成为全球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领军者。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达35.75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近2万亿元,碳市场配额成交量突破2亿吨。然而,绿色金融产品仍以传统信贷和债券为主,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多元化风险管理工具,实体企业在低碳转型中面临价格波动和政策风险等挑战,亟须更丰富的金融工具支持。衍生品市场的创新将为绿色金融注入新动能。本文试图突破传统绿色金融论述框架,从衍生品市场的独特视角,揭示衍生品市场如何重构绿色金融生态。
中国绿色金融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进入深水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2017年中国提出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北京、上海两个全国性碳市场和八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随着地方试点和全国市场的启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碳排放覆盖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市场。全国碳交易市场和地方碳交易平台正在全面推进碳交易、碳金融和其他绿色低碳领域创新工作。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目前中国绿色金融规模已突破30万亿元,其中绿色信贷占比超90%(见图),但是结构性缺陷日益凸显,绿色债券同质化严重,风险管理工具缺失导致“漂绿”频发;同时在平均碳价波动超60%、新能源原材料价格年振幅达200%的市场环境下,实体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绿色转型难题。
衍生品市场将有力促进绿色金融生态重构
(一)衍生品市场为绿色金融带来功能创新。区别于传统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通过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功能,助力绿色金融实现从单一融资工具到综合风险管理平台的进阶,为绿色金融市场注入活力。碳期货与期权可以帮助控排企业锁定未来碳价、降低履约成本;新能源期货(如碳酸锂期货、光伏气象指数期货等)能够助力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上海清算所的碳排放互换可以为企业提供灵活的风险管理方案。这些工具不仅增强市场流动性,还可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绿色项目,形成“绿色资金—低碳项目—衍生品支持”的良性循环。
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体系通过三维立体架构为实体企业提供更为高阶的风险管理手段。时间维度上,诸如电力期货等产品将解决新能源跨期定价难题;空间维度上,诸如区域碳配额互换等产品将促进减排资源优化配置;风险维度上,诸如“碳排放权收益互换+天气期权”等产品为实体企业提供复合对冲策略。
衍生品市场结构化产品矩阵将构建绿色金融工程的新范式。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低硫燃料油期货上市以来,为中国航运业逐渐建立了清洁能源的定价基准;光伏企业近年来利用广州期货交易所的工业硅期权锁定原材料成本,建立更好的风险对冲网络;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原木期货虽然上市时间不长,但是其价格曲线正在引导林业投资周期,成为林业资本的引导系统。
(二)衍生品市场带来绿色金融制度创新的破局点。实体企业面临来自商品、汇率、利率等不同种类,海内外不同市场,供应链上下游等各种链条,政策预期不确定性等不同维度的风险。截至2024年10月末,我国上市公司套保参与率达历史新高,407家实体企业通过衍生品对冲商品价格风险,企业避险过程中更多地开始使用套期保值。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参与国内期货交易所的商品期货交易,表明我国实体企业越来越重视商品风险管理。近年来,四大期货交易所聚焦农业强国、制造强国、绿色低碳的国内经济发展导向,满足实体企业多样化、精细化风险管理需求。
从监管套利到协同进化,衍生品市场正在构建绿色金融制度创新破局点。近年来,商品期货交易所在绿色金融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步显现。上海期货交易所立足服务新材料、新能源、新赛道开发产品,正加快研究推出铸造铝合金、液化天然气、胶版印刷纸、瓦楞原纸等品种;大连商品交易所聚焦重点领域、沿产业链不断延伸,丰富商品期货期权交易工具,进一步满足企业精细化风险管理需要的合约;郑州商品交易所,围绕服务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推进更多农产品期货研发上市;广州期货交易所聚焦打造绿色期货品种体系,积极规划布局碳排放权、电力等重大战略品种,在挖掘光伏、锂电、风电等绿色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品种的同时,积极探索天气类衍生品、光伏气象指数、风电气象指数、水电气象指数等新能源气象类创新品种。绿色金融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做大做强,都离不开银行及其广大客群的深度参与。未来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需突破瓶颈,从实体企业需求出发统筹布局。通过建立银行、证券、期货行业互通的风险缓释机制,形成跨市场监管协同。
银行业需突破传统绿色金融的业务边界实现跨越发展,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的协同创新将为绿色金融衍生品市场注入新活力。银行最基础的业务是资金结算,作为绿色金融的主力军,银行与期货交易所、清算所等非银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可以开发更多绿色金融产品。在产品创新层面,银行可联合期货公司设计“绿色信贷+套期保值”组合产品,帮助企业同步解决融资与风险管理需求;在市场互联互通层面,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广州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等平台,推动碳排放权、电力期货等场内衍生品与场外互换合约的联动;在跨境业务合作方面,通过境内外期货产品互挂等方式,为产业客户提供境内外、场内外的资金服务、融资支持和风险管理;在数据共享层面,通过整合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评级、碳交易数据,为衍生品定价提供更精准的底层支撑;在政策协同层面,结合2022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完善绿色衍生品监管框架,鼓励产品创新。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联手,可以构建“期货+期权”“场内+场外”“境内+境外”绿色衍生品风险管理体系,积极服务实体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探索银期联手通过衍生品市场助力绿色金融发展的新路。
未来展望
(一)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中的机遇与挑战。与欧盟相比,中国碳市场在行业覆盖度和交易规模上仍有巨大发展空间。2023年全球碳市场规模接近万亿美元,欧盟碳市场通过成熟的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体系,实现年交易额超7500亿欧元,远超中国当前水平。市场空间方面,欧盟二氧化碳年度总排放量约26.2亿吨,纳入碳排放配额的排放量约13亿吨,占总排放量的50%;目前中国二氧化碳年度总排放量约114.7亿吨,纳入碳排放配额的排放量约40亿吨,占总排放量35%。交易规模方面,2022年全球碳市场共交易125亿吨碳配额,交易额约8650亿欧元,其中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的碳交易额达7514亿欧元,占全球总量的87%;对比而言2023年我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量2.12亿吨,年度成交额144.44亿元。
中国需加速将碳市场从电力行业扩展至钢铁、化工等高排放领域。从行业覆盖度上分析,碳减排与大宗商品行业、工业和交通行业息息相关。我国不同行业的碳排放水平看,根据中信期货研究院的粗略估计,2020年电力行业火电碳排放约43亿吨;建材行业总排放14.8亿吨,其中水泥工业占比84.3%;有色行业总排放约6.5亿吨,其中铝冶炼占比77%左右;钢铁行业总排放约18亿吨,碳排放量主要集中在炼铁和焦化工序;石化及化工行业总排放量不到5亿吨;造纸行业平均每吨产品碳排放约0.05吨;2019年航空公司航空燃油消耗3689万吨,折合碳排放1.16亿吨,占行业总排放97%。未来,随着绿色衍生品市场的扩容与成熟,中国绿色金融将不仅服务于减排目标,更将成为全球低碳经济转型的标杆。
绿色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定价权正成为国际博弈的新焦点。目前碳期货是实际流通中主流的碳交易产品。欧盟碳排放权期货在全球碳期货交易中占比最高,是交易最为活跃且最为成熟的碳排放权市场。2022年欧盟碳市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约100亿吨,周度交易量1.6亿吨,欧盟碳期货日均交易量已达20亿欧元,总成交额约7514亿欧元。尤为重要的是,欧盟碳期货市场参与主体多、二级市场较为完善,对扩大碳市场的规模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碳期货市场还有巨大发展空间,亟须引入更多金融机构提升碳市场流动性。中国碳排放权交易量虽居全球首位,但衍生品市场尚未真正启动,加快推出电力期货、航运期货、碳期货等战略品种,关乎我国在全球低碳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未来我国可以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生态。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主要业务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信托和绿色投资等,其中绿色贷款是其主要的绿色金融产品之一;未来我国要进一步丰富产品矩阵,加快推出碳排放期货、绿色电力期权等工具,形成“期货+期权+互换”的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科技赋能,运用区块链等技术追踪碳资产流转,提升衍生品交易透明度;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的联手参与,逐步构建风险管理、融资支持、客户经营、对标海外的多层次绿色金融生态。
(二)出台更多的跨市场协同、现货和衍生品市场齐头并进的支持政策。近年来,关于绿色低碳转型的文件和法律法规层出不穷。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4年版指导目录是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基础上进行的修订,代表着绿色信贷扩容增速;通过全面落实“双碳”目标,2024版指导目录将绿色转型产业按照大类划分和调整为节能降碳产业、环境保护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等七大类,更好地厘清了绿色产业边界、拓展覆盖范围、明晰了产业内涵。2024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2025年2月,证监会下发了《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国能源领域首部基础性法律,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践行气候承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宏观调控政策、监管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推动银行业和非银金融机构将以不同角度和角色参与绿色金融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202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颁布之后,衍生品市场有了根本大法,未来监管部门应更多地站在实体企业角度考虑问题,持续推进跨市场协同,优化监管框架,扩大衍生品市场参与者数量和规模;引导社会舆论多做客观宣传,明确衍生品市场作为风险对冲和风险管理的市场地位,既敬畏市场又不妖魔化市场;结合非银金融机构衍生品市场参与经验丰富,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基础雄厚等特点,鼓励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创设更多适配的“场内+场外”衍生品、“套保+融资”综合服务方案,助力实体企业实现企业不入场但风险入场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鼓励国家大型金控集团,利用集团旗下金融机构全牌照业务优势积极创新,联手为实体企业提供利率、汇率和大宗商品的综合避险方案。
结语
随着绿色金融进入2.0时代,衍生品市场将成为重构低碳经济生态的关键引擎。未来三年,中国能否在绿色衍生品市场实现弯道超车,将决定我们在全球碳中和竞赛中的最终位势。通过银行业与非银机构的协同创新,中国有望构建起全球领先的绿色金融衍生品体系,为“双碳”目标提供坚实支撑,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作者为中信银行总行正高级经济师)
主要参考文献:
①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生态环境部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人民银行网站,2024年3月27日。
②苏萌 席索迪等,中国碳衍生品市场观察及《期货和衍生品法》对碳衍生品市场的影响,金杜研究院,2022年7月28日。
③《交易所助力实体企业发展 参与商品套保上市公司数量持续提升》,避险网,2024年11月11日。
责任编辑:liu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