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引下AMC展业新机遇

时间:2025/03/27 11:02:37用益信托网

2025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关键节点。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稳中求进”总基调,强调通过“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盘活存量资产”等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在此背景下,金融风险化解与不良资产处置需求持续扩大,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金融体系的“稳定器”和“安全网”,要积极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聚焦三大领域风险化解,坚持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找准切入点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01  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一)短期稳市与长期转型并重


房地产已连续三年列入“防风险”板块,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仍是行业面临的核心问题。


2024年房地产行业销售额同比下降10.6%,回到2016年之前的水平。从法拍房市场观察,供给量明显增加,成交率、成交均价和成交均价折扣率均下降,显示单边市场迹象。房企到期债务规模超5200亿元,债务违约率持续攀升,民营房企信用修复滞后。房地产作为拉动GDP、稳定地方财政、激活消费的关键步骤,市场企稳直接关系年度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展望市场,“止跌回稳”发布五个月以来,一线二手房市场持续性较好,出现止跌回稳迹象。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列为关键任务,多措并举,积极释放刚性需求,稳定市场预期。


(1)聚焦短期稳市场:针对当前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报告以“四个取消、四个降低” 松绑限购、降低交易成本,释放积极信号。通过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等举措,拉动新房销售。按照政策路径传导,原住房成为城市更新建设的一部分,产生的新购买力会对稳房价形成支撑。参考2016年棚改经验,本轮100万套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大概可消耗0.42亿平方米库存,约可带动3360-4200亿元新增销量,有望形成“量增价稳”的市场托底效应。


(2)锚定中期防风险:通过融资协调机制定向支持保交楼项目。截至2025年3月,全国已有312个城市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项目累计获批贷款超6万亿元,保障1500万套住房交付(含在建项目)。严控房企债务扩张,完善预售资金穿透式监管,构建“激活需求—隔离风险—制度重构”的三层防火墙。


目前来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成效显著,通过融资协调机制定向输血,房企债券违约率得到一定控制。报告延续去年12月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构建“现房销售”、低杠杠率、慢周转的房地产开发新模式。


(3)专注长期促转型:从“保交付”底线思维转向“好房子”高质量发展。构建“市场+保障”双轨制,2025年完成2000年前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将新增保障性住房供给占比提升至30%;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专项债4.4万亿元中,6000亿元定向用于存量房收购,实现民生与产业转型的双重目标。


(二)业务机遇


本次政策端多头协同发力,在为房地产行业注入源泉活水的同时,也为资产管理公司提供政策支持,资产管理公司在房地产风险化解领域将迎来更多业务机遇。


如在项目层面,通过积极开展存量资产盘活,推动停工项目恢复经营;同时通过收购不良债权修复项目资产流动性,隔离原始债务阻断历史风险,盘活烂尾项目,保障民生需求。企业层面以债务重组与破产重整资本重构为核心,积极参与房企整体纾困,改善企业资产负债表,推动企业恢复“造血”功能,并积极探索REITs、ABS等方式实现资金快速回笼,助力资源整合与风险出清的同时探索业务模式创新。


02  地方债务风险化解进入攻坚期


(一)地方债风险化解需多方协同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房地产、城投平台深度绑定。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由此拉开了本轮地方债务化解序幕,在一系列政策指导下,我国地方化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当前,政策思路更兼顾化债与发展的平衡,本次新增专项债4.4万亿、特别国债1.8亿,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并提出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


(1)坚持在发债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


政府报告提出“在发债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3月,宁夏、内蒙古已向国务院提交申请,可首批退出重点省份名单,从而解除投融资行政性限制,新的投资空间或将打开,地区经济修复有望加速。报告中提到,要按照科学分类、精准置换原则,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2024年通过新增10万亿元地方债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累计节约利息支出约6000亿元。截至2025年3月,全国已有8个省份披露1719亿元置换债发行计划,地方化债压力从年均2.86万亿元降至4600亿元,降幅超80%。


(2)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攻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推动市场化转型和债务风险化解,在政策引导下,2025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将步入市场化转型快车道。同时,2025年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收官之年,多地将“高质量完成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作为年度重点目标之一,融资平台依托国企改革进行职能剥离,通过资产证券化、PPP模式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深化重组整合、完善管理体系、增强市场化竞争。


据统计,2024年末与2023年初相比,约有40%的融资平台通过市场化转型等方式,退出了融资平台序列;且融资平台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约14.8万亿元,较2023年初下降25%左右。


(3)创新工具继续加码


报告首次明确“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当前各地库存情况、去化速度不同,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量企稳,但三四线城市库存去化仍超30个月,本次赋予地方更大自主权,因地施策推动房地产市场企稳。


截至目前,北京、广东等试点城市已启动230个收储项目。而本次4.4万亿新增专项债中,明确6000-8000亿元用于土储及商品房收购。根据试点城市数据显示,每投入100亿元收储资金可使区域去化周期缩短2.3个月,房价波动率收窄1.8个百分点。


(二)业务机遇


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金融化债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参与地方债务化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随着地方偿债工作不断深入,庞大的化债计划+宽松的化债政策,催生出不良资产处置新机遇。如参与融资平台债务置换,通过收购城投公司非标债务,转化为长期抵息债券,优化地方债务结构;协助地方政府处置低效工业用地、闲置商业地块,以产业引入提升土地价值;通过实质性重组,参与国有企业“两非”“两资”处置,帮助国有企业盘活低效资产,优化资本布局。


但参考近几年全国AMC参与地方化债工作情况来看,由于城投平台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化债难度较高;且受宏观经济及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影响,AMC受资金及资本及风控等限制,参与化债项目较为有限。而作为资产管理人,担任财务顾问、重组服务商等角色,负责资产的处置、运营及盘活,并协助引入战略投资人等轻资产的业务模式成为更多机构参与化债的主要选择。


03  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提质增速


(一)纵深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与转型


在3月5日,首场“部长通道”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介绍,中小金融机构存量风险得到有序处置,增量风险得到明显遏制。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分类化解风险,推动实现差异化、内涵式发展,即不是孤立地解决当下风险,而是与长远转型相结合。


(1)分类施策标本兼治


实施分类化解机制,取代以往“一个机构一个对策”的行政化模式。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建立标准化风险处置路径,覆盖低风险、中高风险、极端风险三类机构,避免地方政府的随意干预和潜在利益输送。针对不同类型,如低风险机构以资本补充为主(如定向增发、专项债注资),中高风险机构优先推动兼并重组,极端风险机构则依法退出市场。根据人民银行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末高风险中小银行达357家,资产规模7.05万亿元。截至2024年末,全国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较峰值已下降50%。


(2)上下协同充实资源


报告指出,金融监管体系要持续强化央地协同、充实化险资源,筑牢金融安全防线。在监管架构层面,金融监管总局已完成“四级垂管”体系建设;风险应对层面,存款保险基金与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规模持续扩容, 2025年拟发行1.8万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大行资本,增强系统性风险缓冲能力。与此同时,政策协同资本市场改革深化,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规模显著增长,2024年9月以来社保、险资等持有的A股市值从14.6万亿增至17.8万亿,增幅22%,并通过并购重组制度优化吸引3.8万亿增量资金支持产业升级,形成“稳市机制—资金入市—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


(二)业务机遇


当下,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任务仍然繁重,金融监管总局已连续两年将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作为首要任务。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风险化解的主力军,在政策的助推下,近几年参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剥离处置、收购债权超千亿元,并在机构化解全链条中发挥积极作用,如从前端的不良资产收购与处置,开展批量收购对公债权,通过诉讼追偿、资产拍卖实现快速变现;到后端的机构纾困与战略投资,结合咨询顾问等轻资产业务参与高风险机构的可转债投资、问题银行的重组与整合。


据统计,2024年全年共处置中小银行不良资产3.8万亿元,创历年之最,而其中合并重组成为主要处置方式。


04  总结与展望:稳中求进与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对宏观经济压力与市场风险,区域资产质量分化加剧,不良资产处置难度逐渐增加,行业创新迫在眉睫。


(1)从“被动清收”向“主动运营”转型


当前,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定,随着2024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出台,明确拓宽AMC收购范围并细化全流程操作规范,推动行业回归主业;同时,三大AMC股权划转至中投公司,强化专业化经营与市场化运作,叠加私募基金、外资机构的进入,倒逼资产管理公司通过主动运营创造差异化优势。


资产管理机构应在政策引导下,继续聚焦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深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推动思路转变,加强跨周期资产配置,积极探索投行化运作模式,深度挖掘资产增值空间,提升长期价值。


(2)从“单点突破”向“生态共建”升级


在宏观经济压力与系统性风险化解需求下,金融监管机构近年密集出台政策,推动不良资产处置从“单兵作战”转向“生态联动”。此外,随着各类主体的涌入加剧市场竞争,不良资产行业传统价格战模式难以为继。


通过以政企银协同为核心,积极把握财政资金加杠杆等流动性支持,利用金融供给侧改革、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容等制度保障,实现各地市场差异化策略下的资源互补,形成多方资源整合的生态系统构建。


根据市场机构统计显示,2024年地方AMC通过区域协同实现的资产增值率较单点处置高15%-20%。资产管理公司在此背景下,要持续强化专业能力输出,推动行业从“风险化解”到“价值创造”的转变。


(3)从“传统处置”向“科技赋能”跃迁


在当前宏观经济承压、不良资产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传统处置模式难以应对资产包质量两极分化、抵押物价值波动等挑战。随着数据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政策红利的释放,AI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将成为资产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关键,而其本质是通过技术重构不良资产的价值发现、风险定价与资源配置能力。这一转型不仅顺应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技术浪潮,更是应对资产质量分化、处置效率瓶颈及监管精细化要求的必然选择。


作者:李 聪
来源:J I C 投 资 观 察

责任编辑:liuyj

研究频道子页-第一短幅
新书推荐更多
研究频道子页-第二短幅
会议培训更多
研究频道子页-会议培训下方左研究频道子页-会议培训下方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