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头部信托将保险金信托门槛降至100万以下
保险金信托迈入"百万时代"
有媒体报道,平安信托正计划将保险金信托业务门槛首次调至100万元以下。这一动向引发行业关注,若最终落地,将成为信托业首次突破百万级设立标准。据透露,具体金额尚在研讨阶段,但调整方向已基本明确。
当前保险金信托市场普遍以100万至300万元为起投线,其“迷你版家族信托”的定位吸引了大批中等净值人群。
业内人士分析,此次降门槛背后折射出行业加速普惠化的趋势。平安信托总经理张中朝透露,中国财富客群呈现纺锤形结构,下沉市场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信托服务需求。
根据新财道测算,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市场保险金信托规模约4200亿元,较2023年(2200亿元)增长近60%,有40余家信托机构涉足该领域。其中,平安信托一家就占了行业40%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
多位从业者坦言,业务量激增正考验机构运营能力。"依赖人工操作的模式难以为继。”一位资深信托人士表示,保险金信托存续期往往跨越数十年,特别是理赔阶段的自动化处理能力成为关键瓶颈。平安信托科技部负责人刘进透露,虽然全流程线上化平台已建成,但生态端支付场景的系统对接仍存在标准化难题。
在信托业“三分类”改革背景下,财富管理服务信托已成为转型主战场。2023年行业资产服务信托规模占比已达40%,超越传统资产管理业务。上海信托等机构正通过数字化手段延伸养老规划场景,平安信托则推出“鸿承世家”品牌深耕服务信托市场。
多家机构将保险金信托视为“钩子产品”撬动市场。平安信托数据显示,其财富管理服务信托规模突破2200亿元,年内增幅达30%。该机构财富业务负责人郑艳透露,约有30%保险金信托客户会逐步追加资产升级为家族信托,形成业务协同效应。
这场门槛下探行动正在重构金融生态。银行私行部门将其视为锁定高净值客户的新抓手,寿险公司则借机提升保单续保率。
保险金信托爆发式增长
自2014年国内首单保险金信托落地以来,这一业务在十年间完成了从萌芽到井喷的跨越。
2023-2024年,行业规模从3000亿元飙升至4200亿元,参与机构扩至40余家信托公司及超50家险企,头部机构如平安信托、招商信诺人寿等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以平安信托为例,仅2024年6月单月即设立5000笔业务,环比增长675%,同比激增1648%。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平安信托保险金信托单季新增规模突破254亿元,业务落地超7200笔,其中千万级以上大单数量就超过380笔。中国信托业协会指出,保险金信托已从高净值人群的“定制工具”转变为中产家庭财富传承的“标准配置”。
这一增长源于多重动力:
经济环境驱动:利率下行与资产保值需求催生稳健型金融产品偏好,保险金信托的稳定收益与风险隔离功能契合市场需求;
代际传承窗口:中国民营企业家进入代际交接高峰期,超67%的50岁以上企业家面临财富传承规划,保险金信托的精准分配机制成为首选;
养老金融崛起:长寿时代下,44.3%的客户将保险金信托视为养老储备工具,泰康人寿等机构甚至推出“信托直付养老社区”模式,整合保险、信托与养老服务。
行业领跑者
在保险金信托赛道,平安信托以超40%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截至2025年一季度,其管理规模突破1700亿元,累计服务客户4.2万名,单季新增规模254亿元,同比增长87%。这一领先地位得益于三大核心优势:
全链条服务能力:平安信托构建了“保险金信托+家庭服务信托+家族信托”的产品矩阵,覆盖从普惠到高净值的全客群需求。其“鸿承世家”品牌升级后,主打“养老超级账户”概念,整合资金管理、医疗照护等非金融服务,形成“1+N”生态体系。
综合金融协同:依托平安集团,其与平安人寿、平安银行形成深度联动。例如,平安人寿提供高杠杆寿险产品,平安银行负责资金托管,而信托端则通过“超级账户”实现资产配置与分配方案定制,形成一站式服务闭环。
科技系统护城河:平安信托率先实现保险金信托全流程线上化,从设立、存续管理到终止均通过系统自动化处理,显著提升效率并降低操作风险。此外,其资产配置团队运用全球模型优化投资策略,确保资金在传承中持续增值。
结语:普惠化背后的行业变局
门槛降至100万以下,不仅是数字的突破,更标志着信托行业从“资产管理”向“服务信托”的范式转移。平安信托的举措或引发行业跟随,但能否平衡规模扩张与服务能力,仍取决于科技投入与生态协同的深度。
未来,保险金信托或将成为链接养老、医疗、教育的“财富管理基础设施”,而这场普惠化浪潮的终极目标,是让信托制度从“富人的工具”真正走向大众的“生活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liuyj